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基层医疗机构医改还需大医院推动

基层医疗机构医改还需大医院推动

  “住院楼空了,是卫生院的归位,意味着改革有了效果。”这是不久前,安徽省含山县卫生局局长王兆贤在接受官方媒体采访时说的一句话。从这句话的表面意思看,王兆贤认为安徽基层的医改已经有了成效,没有人到乡镇卫生院住院便是例证。很快便有人站出来反对王的观点。乡镇卫生院的楼空了,明明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削弱的表现。

 

  而这种服务能力的削弱,正是源于在基层推行的基本药物制度、财政收支两条线等改革措施。本轮医改进行到第三年末,这两种极具代表性观点间的角力几乎成了全部争论的焦点。本轮医院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基层卫生院的楼都空,看上去总是与这样的原则不大协调。根据卫生部的数据,2011年,我国卫生总费用预计为22224亿元,相比2010年增长11.6%,人均卫生费用增加136元。

 

  即使抛开这些僵硬的数据,仅凭亲身体验和感受的话,恐怕“看病难、看病贵”的缓解程度也并不那么乐观。同样是卫生部的调查,就是因为对医药费用过高的不满,才导致医患间纠纷的频发。“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原则,这已是共识。这个原则背后的逻辑是基层不强、基本没有保障、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所以老百姓才会涌向城市大医院。

 

  而医改努力的方向就是让病人下沉到基层,首诊在基层,甚至还要在基层社区建立起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预防保健体系。从本轮医改第三年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渐成重心。这一年,公立医院改革也转向级别较低的县医院作为突破口;而有关城市大医院的改革则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医改推进过程中,改革的重心逐渐下移到基层,城市大医院的改革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大医改逐渐转化成基层医改。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改革即使方向正确、措施得当、药价下降,但老百姓依旧清楚的知道,只有到城市大医院才能找到让他们放心和满意的医生。人生最痛苦的事,是人死了,钱没花了。于是,大医院再难再贵也要去。而人生最最痛苦的事,又是人活着呢,钱没了。所以,医改必须在基层改革的同时,推动大医院改革,看病难、看病贵才能解决。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