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美国的生物仿制药将“跑步”前进

美国的生物仿制药将“跑步”前进

  2月9日,美国FDA颁布了3项生物仿制药产品开发指南文件草案,为生物仿制药进入美国市场建立了一条快速审批通道,这将使美国昂贵和复杂的生物药市场出现更多便宜的生物仿制药。FDA药物评价与研究中心主任、医学博士珍妮特-伍德科克(Janet Woodcock)表示,FDA已经采取一种创新方法来支持新的生物仿制药产品上市开发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这些文件草案旨在帮助业界开发目前已获批生物制品的仿制药,这会增加竞争,并可能使患者能更好地获得药物,消费者的治疗成本更低。

   
  FDA的指导方针之一就是促进廉价药的生产,为此而制定了一系列企业必须遵守的法规。美国FDA医疗政策副主任雷切尔-谢尔曼(Rachel Sherman)表示,生物仿制药要获得简短的申请通道,将取决于生物仿制药现有数据与已存在的生物制剂数据的对比。谢尔曼博士表示,生物仿制药生产商不需从头开始,而是从中间过程开始。FDA开发草案中要求,生产商申请生物仿制药时,需提供更多与原厂药的一致性数据。

 
  这一类“重磅炸弹”级的生物药包括治疗贫血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类风湿关节炎治疗药英利昔单抗(Remicade)和乳腺癌治疗药物赫赛汀(Herceptin)。预计,单单促红细胞生成素就需要联邦医疗系统支付了40亿美元费用,而FDA的指导方针就是促进更便宜仿制药的生产,以减少不断膨胀的医疗费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产商为安进公司和强生公司。强生公司在美国销售英利昔单抗,而罗氏生产赫赛汀。

   
  生物制品是当今最畅销的药物。根据摩根士丹利的研究报告,在2010年,前20个美国畅销药物中,有7个是生物制品,比如治疗贫血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在美国的销售额为33亿美元。根据伯恩斯坦研究报告,预计到2020年,在美国销售额达300亿美元的生物制剂将失去专利保护。因此,当原研药失去专利保护时,需要有一条快速审核通道,给制药公司上市比品牌药便宜很多的仿制药。这是一个前景光明的市场,吸引着跨国药物生产商包括默克、诺华和辉瑞等的加紧进入。最近,生物技术巨头安进公司表示,公司与仿制药生产商华生制药公司将合作开发治疗癌症的生物仿制药。


  生物制剂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一般药物,要生产真正的生物仿制药,就要与原厂药有同样的化学结构,但以今天的技术来说,这是不可能的。生物仿制药是与已获批的生物制品高度相似的生物制品,尽管在临床上非活性成分上有细微差别,而且在生物仿制药和已获批生物制品之间,在安全性、纯度及效力方面不存在具有临床意义的差别。FDA的最新指引没有回答生物仿制药是否可以使用与原品牌药相同的名称。

   
  然而,生物仿制药生产商必须克服技术、资金和市场的挑战。安进公司寻求与华生制药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是因为安进公司希望与华生制药公司共同负担一只生物仿制药高达1.5亿-2亿美元的研发费用,同时,安进公司缺乏像华生制药那样向医院销售低成本仿制药的经验。安进公司生物仿制药部门负责人斯科特-福勒克表示,从商业角度来看,研发生物仿制药有如此多的未知数,我们也不知道竞争环境将会变得怎样,生物仿制药是怎样定价,同时,监管上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许多生物仿制药被认为是品牌生物制剂的复制品,事实上并非如此,生物仿制药并不能自动地取代品牌生物制剂。因此,生物仿制药生产商预期,他们并不能像生产传统化学仿制药一样,把关注重点放在价格上,而是更注重提高生物仿制药与品牌生物制剂的生物相似性。

   
  根据IMSHealth公司提供的数据,治疗贫血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生物仿制药在法国的市场份额为13%,而在德国为72%。咨询公司AvalereHealth公司的生物仿制药专家吉莉安-沃利特(Gillian Woollett)表示,生物仿制药生产商得让医生明白,使用生物药是物超所值,同时,也得说服他们使用一些类似的生物仿制药。

   
  在生物仿制药越来越受关注的大背景下,各国政策正逐步完善。欧盟生物仿制药政策最早得到完善,已于2005年出台《生物仿制药指导原则》,2006-2010年陆续出台9个细分领域的指导守则;而美国则态度相对谨慎,2007年参众两院通过《生物制品价格竞争和创新法案(BPCIA)》,并提交国会,但至今仍未获批;日本、韩国、加拿大、WHO等国家和组织参照欧盟,相继出台了生物仿制药申请指导原则。

   
  中国是仿制药大国,生产的化学药品绝大多数是仿制药。中国批准的新药数量不少,但是结构低、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新药占比不到10%,其中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药很少。目前国内正在研究的100多个生物药绝大部分都属于改进型仿制的生物药物。此外,目前中国生物制品是按照新药申请程序注册,如何确定生物仿制药的简略申请,尚没有确切法案。因此,有专家呼吁,中国生物仿制药的审评应与新药相互独立,尽快与国际接轨。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