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创新药步入医保目录还有谁会创新

创新药步入医保目录还有谁会创新

  “一个创新药物拿到出生证要10-15年时间,不能进入医保目录,不能正常进入基本药物目录,那谁还来创新?” 2011年8月,《新闻联播》播出先声药业研发全球首个小分子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艾得辛”(艾拉莫德)的消息,这条只有几秒钟的新闻,却引得数以万计的人通过央视打电话到先声药业询问“艾得辛”何时能在市场上买到。

   
  今年初,艾得辛已正式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推出,不过,先声药业高管对其市场前景却并不十分乐观,“没有医保的支持,创新药物的销量还是受到很大的限制”。眼下,药品定价、医保等政策导致制药企业高风险、长周期的研发投入不一定能实现高回报,这种现实局面让我国制药企业对新药开发陷入共同纠结。

      
  就医药创新水平而言,我国连印度都没赶上。这种差距,首先在研发投入上就可窥见一斑。美国药品研究与制造商协会(PhRMA)董事会主席魏巴赫曾透露,美国每年用于新药研发的资金超过1000亿美元。 跨国药企在研发投入上持续慷慨。跨国制药公司绝大多数研发投入比例为年销售收入的15%-20%。即便是同以仿制为主的印度制药公司,研发投入的比例也接近年销售收入的10%。而在中国,企业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弱,则一直是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困扰已久的难题。


  在产品结构上,多年来,我国药企以仿制为主,且多数是低水平重复的改剂型药品,很少有创新药物。而跨国药企在华整体几乎垄断了高端专利药市场。人们能看到医药企业创新带来的巨大价值,但不一定能理解创新所要付出的沉重代价。先声药业董事长任晋生将艾拉莫德的商品名命为“艾得辛”,寓意12年研发之艰辛。眼下,无论内外资药企,皆看到由人口老龄化和新医改等因素释放的庞大市场空间,而本土药企的发展方向不外乎三种:要么专注细分市场,成为细分市场龙头;要么通过并购扩张,成为综合巨头;要么借助科技优势,实现研发驱动增长。

   
  而无论选择上述哪种发展路径,都离不开产品的自主创新。我国制药产业要实现转型升级,从制药大国走向制药强国,亦必须依靠药企强大的创新实力才能实现。我国药品市场准入流程包括上市许可、药品评估和定价医保这三步。久在医药市场的人士都清楚,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就算一个一类新药已研发成功、实现生产上市,但在政府定价、医保资格和招投标等政策影响下,新药实现市场化和获得高回报谈何容易。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