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医疗改革成热点 个人支付比例是否会下降

医疗改革成热点 个人支付比例是否会下降

  两会期间,医疗改革继续作为热点问题被广泛争论,个人支付的医药费比例能否继续下降?是否能够实现医疗费异地报销?医院什么时候才能不靠高价药来挣钱维持运转? 回顾近年的“两会”调查数据,医疗问题的关注度一直居高不下,并在今年开始突破性上升,2010年的人民网发起的两会调查中,医疗改革以29084票位居第六;2011年的两会调查中,医疗改革以18889票位于第六;而在2012年,也就是刚刚结束的一项由155万人参与的网上两会调查中,“医疗改革”获得10万票,位居第三。

   
  不可否认的是,自2009年4月医改启动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的难点不可回避。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吴明江指出,由于公立医院一直依靠药价来补贴收入,医院里药价过高,导致医院和患者关系仍比较紧张。

   
  一些接受采访人员采访的地方医疗界委员坦言,由于地方财力有限,“以药补医”仍是医院医疗支付的主要经济来源。委员们认为,打破“以药补医”,一是要加大对公立医院的公共财政投入,继续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适时调整报销基数。同时,实施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政策性亏损补贴,并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给予专项补助;二是加大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的监督力度,切断利益链条。

 
  除了医疗改革的“以药补医”问题引起热议外,现在老百姓普遍存在“看病难”的问题,大医院病人太多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朝阳糖尿病医院院长王执礼做过一项调查,一家三甲医院每天看诊1万人次,一个大夫一上午看四五十个病人,每个病人只有两三分钟的就诊时间。如果有更多的民办医院,就可以分流一部分病人。

  
  在谈到如何引导支持社会资本办医时,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原院长赵平表示,如果单纯用商业的办法去操作医院,很难成功。他表示,我们欢迎资本进入,同时必须要说两个问题,第一,不管什么性质的医院,核心要以病人为中心,不能以盈利为中心;第二,医院成本的回收是非常缓慢的。他建议,今后国家应该在政策、准入、监管、人才、学术地位支撑的评比上都给予民营医院比较公平的待遇,这有利于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也会进一步改善公立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水平。


  在涉及医疗改革的多项难题中,百姓对于个人支付在整个医疗支付占比应继续降低的呼声越来越明显。卫生部部长陈竺此前就曾提出,到2015年的时候,个人支付的比例要低于30%以下。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一个国家的个人卫生支付比重降到15%-20%才能够基本解决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这是否意味着下一步的医改会着力降低个人支付比例?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