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血制品生产学会“扬长避短”

血制品生产学会“扬长避短”

  在血液制品行业,由于原料血浆供应不足导致产量无法大幅提高。这已成为行业的共识。“当前血浆供应量要大幅度上升是比较困难的事,还不如加强对血浆的深度开发,藉此获得新的增长点。”思捷医药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俞钢观察发现,八因子的价格从去年起已有所下滑,企业只有走血浆深加工的路,才有能力应付价格回落、原料不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去年12月6日,一封名为“凝血酶原复合物供应短缺急待解决”的公开信出现在中国血友之家的网站上,原因是当时“凝血酶原复合物在全国范围内发生不同程度的短缺,有些地方甚至已经发生断药情况。近年来,全国多个省份的医保报销范围已扩大至血友病的门诊治疗,诸如凝血因子Ⅷ浓缩物、凝血酶原复合物等治疗所需药物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加之“血荒”现象的存在,使凝血酶原复合物替代临床用血的机会大增,这些因素都令血源性凝血因子的“供不应求”愈发凸显。

   
  关键是,受原料限制,血制品生产企业近几年的总体产量并没有显著提高。“根源还在于献浆动力不足,外部舆论对献浆员构成很大压力,很多人会把卖血看作不光彩的事情,甚至是贫穷、落后的象征。”中国血友之家秘书长关涛认为,是陈旧的献浆观念和偏见,让整个血浆供应态势变得不容乐观。事实上,不仅是个人,这样的舆论导向也已经影响到地方政府对待血浆站的态度,个别地区之所以将矛头对准浆站,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地方形象与监管难度的考虑,尽可能减少采浆点的数目。

   
  然而,每当浆站被大面积关停后,往往引发更严重的社会问题。作为一类稀缺的国家战略资源,血液制品的价格会随着供应缺口的加大而“水涨船高”,面对医院缺货,病人家属只好千方百计到黑市求购。医院为备齐血液制品不得不向捆绑搭售妥协。相对于我国对血液制品的刚性需求,献浆量较少,且大多数血浆来自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的留守人员构成了有偿献浆的主体。

   
  这种供浆群体的结构性障碍,与商业采浆长期“边缘化”的状态不无关系。在中国,采血无非两种途径:一是无偿献血,二是商业采浆,前者采集、提供的是临床用血,后者采集供应的是血液制品生产所需的原料血浆。从本质上看,献浆与献血同样挽救患者的生命,二者的不同在于是否能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为此,献浆行为与献血行为在人们心目中有着截然不同的份量。

   
  血液制品中的血源性凝血因子因血浆中含量较低,对提取环境、工艺设备的要求又相对较高,很多有生产批文的厂家都不愿意生产这类产品,或者说有能力进行生产的厂家数目实在太少。以凝血酶原复合物为例,国内目前还没有这类凝血因子的重组产品上市,替代品缺乏也加重了患者对血源性产品的依赖。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透露,血制品行业的“超高利待遇”正是造成国内企业研发意识薄弱、技术停滞不前的温床。

   
  据悉,目前我国只有12家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的产品种类达到6个以上,最多的仅为11个,一般企业只有4个,而国际领先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的产品种类通常超过20个。采访人员调查发现,前面提及的人纤维蛋白原目前的投料规模十分有限,知情者透露,人纤维蛋白原的产量与冻干机的空闲情况密切相关,企业一般会先照顾凝血因子的生产,再把人纤维蛋白原见缝插针地安排进去。

  
  若真像传闻的那样,血液制品是发改委下一轮医保目录调价方案的重点对象之一,对血制品生产行业的长远发展可能并非坏事。“利用价格杠杆调低血制品价格的最大目的,是为了倒逼厂家‘修炼内功’,开发更多的细分产品,提升血浆的综合利用价值,并逐步改变原本凭借一两个血液品种就足以养活企业的畸形现象。”上述业内人士指出。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