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商品迈向国际市场 |
![]() |
从世界范围来看,2010~2011年并没能摆脱金融危机的阴霾,再加上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对中国商品出口构成了巨大的压力和风险。相比之下,有刚性需求的医药中间体原料药仍延续其进出口贸易的活跃和兴旺。全球仿制药市场需求扩大,为中国医药商品迈向国际市场提供了机会和空间,仿制药市场和产业已成为中国、印度两国医药制造业发展的空前机会,尤其在经济衰退的形势下,更加证实这种产业转移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中国原料药中间体出口的特点之一是一些独占性、资源型原料药价格的持续走高,例如肝素钠;另一方面,同样是中国独占的优势型原料药,却因为国内产能过高或过度竞争而造成产业格局的变化,引起出口价格的下滑或成交萎缩,例如维生素C和青霉素系列。还必须看到,医药商品的原料药类出口尽管继续向前跑,但同时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交货期缩短、人民币汇率存在升值预期等多种因素影响,直接反映为成本压力增加。
除此之外,能源价格、运输成本的提高,也在推高出口成本;欧元区贸易的汇率风险突显;传统大宗品种普遍面临成本上涨且产能过剩。因此,以转向高附加值小品种和专利到期重磅品种、转向新需求市场为特点的更高层次转向,必然是化学原料药转向制剂领域的新趋势。原料药类份额占绝对优势,在2011年全年出口药品的构成中,化学原料药的比重保持在78%,比2010年略降,但仍占有绝对优势的份额。西成药的进口和出口双双提高,其增长幅度分别达到44%和66%,表明中国制药产品出口向制剂转移,同时进口药品也参与中国国内医药行业竞争之列。
连续十年对原料药进出口额的跟踪显示,原料药类商品(生化药、西药原料、植物提取物)的进口保持稳定增长,进口额的增长幅度高于出口额增长。2011年,以西成药为代表的进口药品带动了进口额增长,内需拉动下的药品市场对于各类型的进口药品是一个历史的转折机会。美元贬值对进口药是个利好消息,变相降低了进口药的成本压力,此外,在药品政策上,基本药物招标采购政策和抗生素限用令的相继实施,新版GMP也在2011年开始正式执行,除了提高国内制药行业整体管理水平之外,也提升了医药商品市场竞争门槛。在这些政策、行业和市场变化的要求下,对于制药企业来说,都是提升品牌和形象的机遇和考验。

- 相关报道
-
- 从免陪照料到智能医疗 粤病院立异服务加强医护协同效能 (2025-05-09)
- 投资超20亿元 罗氏制药在上海浦东新建临盆基地 (2025-05-09)
- 有前提的二级及以上综合病院要开设老年医学科 (2025-05-09)
- 海南自贸港扩展开放匆匆医药家当倒退 (2025-05-08)
- 黄果在上海、江苏等地调研推动医药家当数智化转型 (2025-05-07)
- 江西省医保医用耗材付出治理目次(2025年) (2025-05-07)
- 医疗东西成“银发族”安康礼单“新宠” (2025-05-06)
- 你想晓得的生养保险政策都在这里!一文读懂→ (2025-05-06)
- 海南推出“工信8+2”政策系统 加码支持生物医药高质量倒退 (2025-04-30)
- 药易购一季度净利腰斩,转型“虚火”难掩盈利困局 (2025-04-29)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