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定价政策要有合理的机制

定价政策要有合理的机制

今年的通货膨胀着实让老百姓见识了什么是高物价。猪肉涨、粮食涨、食用油涨、石油涨,什么都涨,除了药价。从7月1日起,广东省下调2162个品种规格的市民常用药品最高零售价格,平均降幅达12.3%。调整后的临时最高零售价格将试行1年。从8月1日起,河北省对酚麻美敏胶囊、司来吉兰片剂、氨溴索分散片等120种180个规格的药品实行省定临时价格,高于此价格的要降下来,低于该价格的照原价格执行,不得提高。

  像这样的报道,时间不长就能看到几个。降价,自然是为了让老百姓看得起病、吃得起药。可如此一来,药品生产企业将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特别是今年,原料价格上涨;《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的用工成本上升;石油价格飞涨,运输成本提高;电价上涨、房租提高、人民币升值等因素,都给企业的经营带来很大的压力。如果说以前企业还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在内部进行成本化解的话,那么今年的压力企业很难在内部化解。以大输液为例,在过去几个月里,丁基胶原料价格上涨1.3倍,聚丙烯原料上涨53%,非PVC膜、玻璃瓶和包装纸箱的价格分别上涨10%、20%和24%,虽然大输液的产品价值较低,但油价的上涨使运费提高了20%,运输成本也上涨了近3成。由于有些地方在招标中把输液价格压得很低,导致药品生产企业处于亏损境地。

  在成本急剧上升时对药品提价,并非恶性跟风,应该是顺应市场规律的事。可有些地方不断下调药品价格,对药企来说,真是“屋漏偏逢连阴雨”。由于部分药品是政府定价,企业没法改变,只好在夹缝中求生存。对于那些利润太低的药品,由于无利可图,生产企业只好放弃生产,而医药商业企业也放弃进货,转而经营更高利润的药品,导致近年来药价总体水平虽有下降,但最终并没有达到减轻群众负担的目的。目前的现状是:许多药品被列入降价目录后,医院由于利益驱动,不愿再销售、使用,而代之以使用不在降价目录内、疗效接近却价格高昂的药品;药品流通企业也不愿再经销降价药品;药企也对该降价药品停止生产,而通过改包装、改剂型、改规格、改给药途径等方式,进行所谓的“创新”。

  这也是每次降价后,一部分廉价药品从柜台消失的原因。还是以大输液为例,由于某省大输液生产无利可图,一些企业压缩了生产线,一些企业决定放弃该省市场。可以断定,如果不采取措施,提高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不久,该省将会出现输液产品紧缺。

  廉价药品消失后,公众习惯于把矛头指向企业,认为企业唯利是图,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确,企业要认真贯彻国家政策,关心社会,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企业家的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但我们不能把不属于企业承担的责任压给企业。作为企业来讲,它不是慈善机构,它需要赢利,要对员工的生存负责,要对股东负责。但凡有赚头,哪怕只有一点,企业也不会放弃生产。国内医药企业生产的产品97%以上是仿制药,而且大多是普药,由于竞争激烈,利润极低。一旦国家降价的“大刀”砍下来,产品没利润了,大家就不愿意去做了。即使做出来了,也会因为利润太低,无法进入流通环节。

  国家对药品实行限价,并不断降低价格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药价虚高”问题,政府在这方面做出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但一个正确的政策,还需要考虑到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各方面的利益矛盾以及可能出现的后果。如果政策考虑不周全,实施起来效果就难以保证,甚至走向政策初衷的反面。几年来,二十多次降价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说明降价政策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对药品实施定价政策是必须的,是为了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但这种定价政策一定要有一个合理的机制。在这种合理的机制下,药企(包括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应有合理的利润空间,并且能根据实际情况相应地进行或升或降的调整,以适应市场规律。只降不升的药价,损害的不单单是药企的利益,最终消费者也要为此买单。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