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药进出口分析及2009年展望 |
![]() |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让众多行业遭受“寒冬”,医药行业作为一个具有刚性需求的独特产业,虽然同样受到金融危机冲击但总体发展依然乐观。
中药进出口在这一年中同样经历了几次高峰低谷的洗礼, 全年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进出口额达到17.5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4.08%,增速高出2007年3.5个百分点。其中,进口4.43亿美元,同比增长24.46%,比2007年同比高出5.2个百分点;出口13.09亿美元,同比增长10.94%,比2007年同比高出2.8个百分点,中药产品贸易顺差达到8.66亿美元。
亚洲仍是我中药贸易的最重要市场
2008年全球与中国开展中药贸易的国家多达163个。亚洲仍是中药产品主要进出口市场,贸易额达到11.3亿美元,同比增长11.79%,平均价同比增幅31.93%,与亚洲国家中药贸易比重占全球的64.41%。亚洲国家中香港地区和日本是我国中药产品主要贸易伙伴,贸易额分别达到3.26亿美元、2.95亿美元。其他位列其后的亚洲国家分别是韩国(进出口额9821万美元,同比下降5.19%)、越南(进出口额8095万美元,同比增长56.32%)、马来西亚(进出口额6106美元,同比增长51.65%)、印尼(进出口额5698万美元,同比下降9.41%)、上述6个国家和地区与中国中药进出口贸易额均在五千万美元以上,占中国与亚洲总贸易额的81%。
欧洲与我中药进出口贸易额2.73亿美元,同比增长21.25%,平均价增长3.37%,所占比重15.59%。欧洲国家中德国、法国、西班牙、荷兰、英国、意大利、瑞士与我中药贸易额在千万美元以上,与上述7国贸易额占与全欧洲国家的86%,其中与德国贸易额为7866万美元、与法国贸易额为4459万美元、与西班牙贸易额为3959万美元、与荷兰贸易额2722万美元、英国贸易额为1983万美元、与意大利贸易额为1510万美元、与瑞士贸易额为1025万美元。
亚洲、欧洲是中药产品主要出口市场
2008年我国中药产品出口到全球154个国家,与2007年相同,其中对86个国家出口同比显示为增幅,比2007年下降了9个百分点,
对亚洲国家出口额达8.56亿美元,同比增长11.3%,平均价上升44.53%,比重达到65.42%。对日本、香港地区出口过亿,分别为2.77亿美元、同比增幅31.83%;1.94亿美元、同比下降12.6%。出口额在千万美元以上的国家(地区)有5个,对韩国出口9246万美元,同比下降7.93%;对越南出口7045万美元,同比增长47.22%;对马来西亚出口5465万美元,同比增长49.47%;对台湾出口3795万美元,同比增长12.28%;对新加坡出口3565万美元,同比增长24.12%。对亚洲出口以中药材及饮片、提取物、中式成药为主,金额分别为4.23亿美元、2.68亿美元、1.18亿美元。
对欧洲出口2.09亿美元,同比增长15.46%,比重达到15.99%,其中对德国出口额最高,达到4268万美元,增幅为10.03%,平均价增长11.5%,对德出口主要以提取物、中药材为主;对西班牙出口位居第二,达到3894万美元,同比上升56.08% ;对法国出口3305万美元,同比上升20.62%,对上述三国出口占对欧洲出口的55%。
进口市场中拉丁美洲显现优势
2008年向我国进口中药类产品的国家已达到92个,进口额同比呈现增幅的国家61个,占66.3%。进口市场中除亚洲传统地区外,拉丁美洲远超欧洲跃升第二。从亚洲国家进口额2.7亿美元,同比增长13.36%,平均价增长6.04%。从香港、印尼、日本、越南、新加坡进口额均超过千万美元,其中自香港地区进口1.32亿美元,对其他3个国家的进口额均低于2700万美元。中式成药、海草海藻、甘草液汁及浸膏、药用干鲜植物是自亚洲国家主要的进口商品,其中“中式成药”进口占绝对优势,达到1.48亿美元。
从拉丁美洲进口6590万美元,同比上升78.29%,主要进口产品为海草海藻类商品,进口额3779万美元,另一种为鱼油、脂及其分离品,进口额2740万美元。此两类商品占据了进口额总的99%。
从欧洲进口额6392万美元,同比增长45.03%,主要进口产品为中式成药、阿拉伯胶和鱼油、脂及其分离品。进口额分别为3402万美元、738万美元、684万美元。
中药各大类商品进出口贸易特点分析
中药材及饮片:出口数量减少,出口单价上扬,对亚洲中药材市场出口极度萎缩
2008年,我国中药材及饮片进出口总额6.03亿美元,出口5.21亿美元,占中药出口总值的39.8%,同比增长8.7%,增速明显放缓,较2007年同比增幅下降8个百分点;出口数量同比下降21.44%,主要是对亚洲出口数量急剧下跌造成。
出口单价同比增幅达到38.37%,单价上涨成为中药材及饮片在出口数量大幅下跌情况下,出口金额同比仍呈现增幅的关键因素。
2008年出口的55类中药材及饮片中,单价涨幅在50%以上的商品有11种,单价涨幅在20%??40%的商品有21种之多,出口单价上涨成为出口金额保持增长的原动力。
大宗商品中干人参出口金额高达到4753万美元,成为唯一出口超过四千万的单品药材,而往年同处于出口第一军团的冬虫夏草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高档滋补品市场需求萎缩,2008年出口金额、数量双下滑,降幅均在50%以上,虽然出口单价创历史新高,达到12912美元/公斤,同比增长48.15%,但依然难以扼制出口滑坡的局面,出口金额仅为2109万美元,排名跌至第三。
出口金额在一千万美元至两千万美元之间的中药材及饮片有6种,分别是枸杞(1861万美元)、菊花(1493万美元)、当归(1245万美元)、甘草(1123万美元)、党参(1053万美元)、半夏(1048万美元)。上述6种药材出口平均价和出口金额同比均为增幅。出口金额在五百万美元至一千万美元之间的中药材及饮片有8种,出口金额在一百万美元至五百万美元之间的中药材及饮片有17种。
亚洲一直是我中药材及饮片的主要出口市场,2008年对亚洲出口比重高达81.08%,出口数量同比下降24.56%,出口金额同比增长5.7%,增速明显放缓,单价同比增幅较大,高达40.12%。
中国香港、日本、越南、韩国、中国台湾是亚洲前5大市场,其中,对香港和韩国出口均呈现负增长,香港本地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大,但转口贸易急剧下降,致使对香港中药材及饮片出口数量同比下降44.22%,金额同比下降19.7%;对韩国中药材出口下降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韩币贬值,外商毁约严重,出口量急剧缩减;二是韩国提高了中药材农残和重金属进口检测标准,使我企业出口受阻。对韩国出口数量同比下降14.82%,金额同比下降3.15%。
2008年中药材及饮片进口出现强势增长,进口金额8156万美元,同比增长20.55%,高出出口增幅11个百分点。从2006年起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中药材进口的政策,降低了部分中药材的进口关税,加之2008年人民币对部分主要货币大幅度升值,国内中药材市场价格居高不下等因素,促进了企业进口力度。除资源性产品“阿拉伯胶”,“乳香没药及血竭”等产品进口涨幅强劲外,植物香料、未磨胡椒、西洋参、鹿茸及其粉末、甘草等大宗商品进口额也大幅上扬。
提取物:出口金额位居中药出口之首,出口增速放缓
提取物一直是拉动我国中药出口的主要品种。从2002年开始,提取物出口就象一列不断提速的火车,从2002年的1.9亿美元、2003年的2.1亿美元、2004年2.5亿美元,一直飞奔到2007年 4.7亿美元。我国提取物出口到国外主要用作食品补充剂、化妆品原料,保健品原料,因此该商品市场弹性需求较大。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提取物进出口总额为6亿美元,居中药材及饮片之后,其中出口5.3亿美元,占中药出口比重的40.47%,虽然位居中药类产品出口榜首,但同比增幅仅为11.12%。
出口商品中,“其他植物液汁及浸膏”出口所占比重最大,高达49.35%,出口金额2.6亿美元,出口数量、金额涨幅均翻一番;另一出口过亿的提取物产品为“其他天然或合成再制的苷及衍生物”,出口金额1.65亿美元,大宗单品中,桉叶油和甘草液汁及浸膏出口突破一千万美元,出口金额分别为4442万美和1855万美元。亚洲、欧洲仍是我提取物出口的主要市场,对亚洲出口2.69亿美元,同比增长22.92%;对欧洲出口1.21亿美元,同比增长3.68%;对北美洲出口跌幅较大,出口额7658万美元,同比下降26.46%,主要是对美国出口下滑造成。从出口国别来看,美国、日本是我提取物主要出口国,对美国出口7215万美元,同比下降27.69%,日本的汉方药和天然产品市场一直较为活跃,出口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2025年度“沪惠保”正式开启参保通道,升级国内外特药保障优化健康增值服务 (2025-04-22)
- 上海德达心血管医院"天使之旅"再启生命护航 (2025-04-22)
- 【会议通知】ISFO (2025-04-22)
- "筛查新方案启航,公益行动助力"----共筑中国鼻咽癌防治新高地 (2025-04-22)
- 专家、业界聚焦西医药出海:摸索可行性途径 (2025-04-22)
- 两部分发文 许可出口牛黄试点用于中成药临盆 (2025-04-22)
- 国度医保局:展开医保影像云索引上传试点任务 (2025-04-22)
- 国度卫健委对于进一步增强产前筛查服务治理的关照 (2025-04-22)
- 解读:对于进一步增强产前筛查服务治理的关照 (2025-04-22)
- Cell重磅:我国学者发现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spectosis,为溶血相关疾病治疗打开新思路 (2025-04-22)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