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论文造假门牵涉两大药企利益之争

论文造假门牵涉两大药企利益之争

        2006年10月底,李连达通过媒体发布的一份“严正声明”中说,吉林某药厂生产的某“精制冠心软胶囊”未经本人同意擅自盗用他的名义打广告,并在该药“宣传中夸大疗效、误导患者,将产生严重不良后果”。

        2006年10月底,李连达通过媒体发布的一份“严正声明”中说,吉林某药厂生产的某“精制冠心软胶囊”未经本人同意擅自盗用他的名义打广告,并在该药“宣传中夸大疗效、误导患者,将产生严重不良后果”。

        曾有过4次,李连达不得不向“不法”商人和药厂追讨自己的名字。

        己丑年春节刚过,李院士又不得不站出来收拾自己的名字,但这一次关于其中的真假却遭到了公众的广泛质疑。

        以他为首的浙江大学药学院某研究小组发表的数篇造假论文中挂上了“李连达”的署名,他说自己完全不知情,并宣称公开举报者祝国光是代表天津天士力进行打击报复,因为李还未公开的一份研究显示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有效成分低,疗效差,同时存在严重副作用”。此举随即引发天士力强烈反弹,指认李连达为其主要竞争对手广州白云山制药的首席研究员。

关于名节的口水仗在喧嚣之后正逐渐归于沉寂,然而服用中成药复方丹参制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上千万人的用药安全的真与假却依然悬而未决,同样留有悬念的还有中医药本身。

        遗留的选择题更难

        院士身陷“论文造假门”                            

        2008年10月16日,浙江大学药学院收到一封来自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戴德哉的信,信中直指其以前指导的博士生、时任浙江大学药学院副教授的贺海波已发表的一篇论文剽窃其实验室资料。

        5天前,戴德哉接到《国际心脏病学杂志》(IJC)的质疑函件,指其投至该刊的一篇论文与另一本期刊上已发表的论文十分相似。两篇的论文使用了完全一致的数据和图表,但所用药物、动物病理模型却不同,连部分段落文字都重合了。该文的第一作者恰好是戴以前的学生贺海波,而贺在浙大的合作导师李连达的名字也赫然出现于署名作者之中。

        戴德哉在寄给浙大药学院常务副院长曾苏教授的邮件中附上了IJC的函件,以及两篇论文的PDF格式全文。

        浙大随之进行调查。10月26日,在一份长达十几页的书面检讨中,贺海波承认有8篇论文系造假。其中两篇全部剽窃其博士导师的研究数据;两篇部分是自己的实验数据,部分剽窃;一篇为一稿两投,实验数据全部是自己完成;有两篇实验数据全部由自己完成。8篇论文均有李连达的署名,其中有7篇发表于2008年6月后,这正是贺海波聘任浙大副教授留校的关键期。

        被揭露出的更多证据显示,自2006年,由李连达领导的这个实验室共有16篇论文涉嫌造假、抄袭、一稿多投,全部文章均有“李连达”的署名。实验室自2004年成立以来总共才发了20多篇论文。

        贺声明造假纯属个人行为,其合作导师、通常一年难得从北京来一次浙江指导工作的李连达院士完全不知情。在贺作出书面检讨的当天,李也向学校作出书面说明:对于所有的造假论文我一无所知,对于被盗用署名亦不知情,直至被揭发后才知道。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在面对媒体时说,“没有找到李先生涉及此事的证据”、“找不到李先生作假的动机”。

11月13日,贺海波被浙大撤销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目前杳无音讯。但树大招风的李院士却在随后的时间里逐渐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造假论文”事件被公开最早见于2008年10月23日,以学术打假著称的“新语丝”网站首次曝出“院士李连达学术论文涉嫌造假”的消息,当时的影响力仅限于圈内。 
        然而,事情在一位不速的高调举报者加入后越闹越烈。11月18日、12月6日,现居芬兰的全欧中医药协会联合会副理事长祝国光向浙大发出两封公开信,指李院士3篇论文造假、4篇论文一稿多投。

        其中,德国《NSA药理学》杂志2008年5月刊登文章《丹酚酸B和贝尔普力对小鼠慢性心肌梗塞心脏保护作用的比较》,第一作者为贺海波,其他作者包括李连达;波兰《药理学通报》杂志2008年第60卷刊登题为《丹酚酸B和贝尔普力对小鼠大面积心肌梗塞心脏保护作用的比较》,作者贺海波、李连达等6人。

        一个针对慢性心肌梗塞,另一个是急性心肌梗塞。祝国光祭出了一道选择题:“两个不同的实验是不可能获得相同数据的。要么是只做了一个实验,要么就两个都是假的。反正至少其中一个是假的。”

        此事就此逐步演变成了公共事件,媒体也开始关注起这又一出“论文造假案”。

两个“顾问”的恩怨牵涉两大药企

        忍了大半个春节,李连达还是没憋下这口气。

        2009年2月4日,李对调查“论文造假事件”的媒体称,祝国光提到的“集体造假”情况不实,而且他的举报动机有问题。

祝国光是国内著名药企天津天士力公司的高级技术顾问。祝所在的全欧中医药协会联合会,由天士力为方便在欧洲销售产品而成立,祝与天士力总裁闫希军同任副理事长。2003年,祝国光和闫希军合著出版过用于宣传其产品的书,名叫《复方丹参滴丸百问百答》。

        天士力目前资产总额85亿元,复方丹参滴丸已连续六年实现销售收入过10亿元,该药为国家药监局认定的“中药保护品种”。

        他进一步说,自己尚未发表的一个研究成果表明,天士力主打产品复方丹参滴丸与同类中成药相比“有效成分低,疗效差,同时存在严重副作用”,另外,“药费也贵4?6倍”。

        “复方丹参滴丸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达3.11%,一年大概有100万人用药,那么一年就要有3万多人有不良反应,也就是毒副作用。实际上比这还高,因为还会有漏诊漏报的,从症状上来看,这些毒副作用比较严重,主要是胃不舒服,胃肠道的症状明显,另外还有休克、昏迷、尿血以及皮下出血的。一个长期用的药,一吃吃两三年,至少你要做一个长期毒性试验,这样我就知道长期吃了以后对于五脏六腑会引起什么毒性,但天士力没做。”

        有意思的是,这段话里乌龙连环。

        李连达在西苑医院的研究小组也没有做长期毒性试验,他在这个2008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立项的“各种复方丹参制剂的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的比较研究”课题中采用了文献研究法,使用现有文献数据替代了毒理学试验数据,得出了天士力产品复方丹参滴丸3.11%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李连达解释,毒理学试验“要上百万”,研究小组没那么多经费。

        而3.11%的数据又来自天士力与祝国光的自摆乌龙。祝国光主编的《丹参临床研究》第十五章255页“复方丹参滴丸的毒副作用”写道:“根据所有能收集到的文献,对其(复方丹参滴丸)副作用做一总结。有明确记载报道副作用66篇,总病例数5169例。有副作用产生的病例共161例,占3.11%。”

        李连达此言一出,自2月4日起,天士力股票价格连续两日逆市下挫,咨询复方丹参滴丸的客服热线几乎被打爆。

天士力于次日下午紧急停牌并发表声明。在其官网首页的《严正声明》中说:祝国光举报系自主行为,与天士力无关;李连达以学术研究为名,编造事实,吹捧一个产品,打压另一个产品,纯属商业行为、利益驱动。

        天士力总经理李文的解释使得事件的“利益链”日趋“完善”。他指认李连达代表了“复方丹参滴丸”主要竞争对手,广州白云山制药生产的“复方丹参片”的利益,李连达是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的首席科学家,李文说:“他出这个研究的目的是来打压我们。” 目前中国同类药市场销售情况,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行业第一,白云山的复方丹参片排名第二。

        被意外牵扯进来的白云山制药于2月6日迅速发布消息撇清关系,虽承认李连达在其旗下的中医研究院任职顾问,但“李连达和天士力之间的纷争与其无关”。

        李连达当晚也做出辩解:“最初这个研究不是要挑他们的毛病,是考虑到药品比较混乱,比如复方丹参制剂,一个方子有片剂、丸剂、胶囊剂,生产厂家有800家,质量有好有坏,但是讲不清楚。因此我们就要进行再评价,就是虽然批准生产了,还要再研究比较一下。我在800家里面挑了大家公认最好的两种作对比。”

        研究小组选取了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与上海第二制药厂生产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