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产学研磨合 推动普及型医械研发 |
![]() |
上海讯 一方面是社区、农村地区缺乏普及型医疗器械或整体配置水平较低;另一方面是研发与产业化衔接不紧密。日前,在上海院士中心举办的“促科技创新,助企业发展”专题沙龙上,多位院士把脉我国缺乏新型普及型医疗器械的问题。
普及型医械研发有重要意义
医疗器械在疾病诊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科院的一份相关报告指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如同“金字塔”,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塔尖”太重了。上千张床位的医院越来越多,而“塔基”太轻又不坚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社区及乡镇医疗卫生服务。
报告指出,虽然高端医疗器械有其优越性,但其价格高昂、大多依赖于进口,且必须使用高、精、尖医疗器械的适应证并不十分广泛。而普及型医疗器械完全可以解决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其在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分级医疗体制,解决社区、农村欠发达地区的医疗需求上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普通X线检查与诊断仍是整个放射科影像诊断的基础,其在乡镇卫生院中辅助诊断心肺、骨关节、急腹症等方面有明显作用;B超检查的价格比较便宜,又无不良反应,可反复检查,比较适用于肝胆、肾、膀胱、心脏、子宫、卵巢等多种脏器疾病的诊断以及胎儿先天畸形的诊断;心电图仪可以辅助诊断多种心脏疾病。目前,我国多数乡镇卫生院需要装备或更新X光机、B型超声诊断仪、心电图机等。加强普及型医疗器械的研制,有利于医疗体制改革与发展医疗器械制造业。我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重点开发新型治疗和常规诊疗设备”,“经过15年的努力,在关键医疗器械研制上取得突破”。
一些专家还表示,结合社区化、老龄化趋势,研发康复保健型医疗器械也应该成为一大方向。
产学研磨合欠缺
目前,国内企业已能生产多种门类的普及型医疗器械,但多数企业规模不大,很难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售后服务体系,也很难有研发投入与创新。
上海交大生命医学仪器研究所陈亚珠院士对此指出,医疗器械行业的产学研磨合存在欠缺,缺少具有战略眼光的龙头企业。“科学家手里有好的技术,但机遇期一过,技术就废了”。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仪器研究所方祖祥教授介绍的情况引人关注。他说,我国每年有55万人突发心脏性猝死。心血管病突发后,如10分钟后仍未得到适当抢救措施,死亡率几乎100%。人们如何应对这种难以挽救的疾病呢?发达国家在公共场所大量设置了心肺复苏器械??体外自动除颤器(AED)。如美国在公共场所大量装备了可供公众自行操作的“傻瓜型”心肺复苏器械,使病人在医院之外的抢救成功率从过去的1.4%提高到31%。去年,日本大规模普及这类急救器械,规定每5000人的社区配备一台(与消防龙头的密度相近)。现在,体外自动除颤器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正在进入普通心脏病患者的家庭。然而,我国还没有同类国产设备,企业对这类医疗器械还不够了解,以至于因为没有国产体外自动除颤器,在举办奥运会、世博会期间只能从国外高价进口,每台价格为6万?8万元人民币。
从2002年起,复旦大学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同开展体外自动除颤器的研发。科研人员对所有的软、硬件全部自主设计。该项目于2006年底通过科技成果鉴定。通过与相关企业的协作,现在他们研制出的样机已完成20余例动物实验,申报9项国家专利,可惜至今没有实现产业化。方祖祥说,“如果将自主研发的样机产业化,售价预计仅8000?10000元。希望能引起企业的兴趣,早日将其产业化,让它们进入我国公共场所、医院和家庭,为老百姓的生命安全造福”。
加强产业政策扶持力度
推动医疗器械行业的自主创新与发展,缺的还有更加具体的产业政策。陈亚珠说,医疗器械科技成果至少需要三五年的转化期,没有一两千万元的投入无法有产出。这需要相关部门以政策性资金等方式加以推动,帮助具有良好前景的企业走完全程。
复旦大学王威琪院士表示,政府采购的导向对促进本土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相当重要。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实施,把替代进口的国产产品列入医保范围,对培育企业大有帮助。
一些专家表示,应该看到,国内多数医疗器械企业基本掌握了低端市场产品的相关技术,虽需进一步投入,但所需投入并不很大,且普及型医疗器械生产成本较低,产品性价比优势明显。因此,国内企业具备在竞争中胜出的可能性。在政府的支持下,国内企业在低端市场中有能力与国外大公司展开竞争。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N Engl J Med:“坏胆固醇”克星再升级?新药Obicetrapib狂降近30%,心脏救星来了? (2025-05-13)
- eBioMedicine:科学家发现“抗炎新星”!TYK2抑制剂有望改写1型糖尿病治疗史 (2025-05-13)
- Cell Rep Med:新型癌症免疫疗法为晚期实体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2025-05-13)
- Nat Neurosci:我国科学家针对人类大脑功能连接的寿命变化提出新的见解 (2025-05-13)
- 博腾生物与华隆生物达成战略合作,加速MATC细胞药物开发,突破实体瘤治疗瓶颈 (2025-05-13)
- 《细胞·代谢》:心脑相连!华科大团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诱导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新机制 (2025-05-13)
- 真实临床应用证实瑞维鲁胺为内脏转移mHSPC患者带来新希望 (2025-05-13)
- 锐正基因重磅产品和平台亮相2025 ASGCT年会 (2025-05-12)
- 西妥昔单抗β临床Ⅲ期研究发表Nature旗下高分期刊,国产EGFR抗体药物有望改写结直肠癌治疗格局 (2025-05-12)
- Cell:新研究表明乳酸调节人类先天性免疫系统的训练 (2025-05-12)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