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健康谷践行者 |
![]() |
国家健康产业基地管委会总监梁兆华,古铜色的皮肤,匀称的个头,一看就是干练务实的广东人。作为国家健康科技产业中山基地的带路人,他正和他的团队不断探索和践行着愈来愈清晰的中国首个“健康谷”的前景。
毫不夸张地说,中山健康产业基地已成为国内众多药谷的佼佼者。正当各地医药产业园为入园药企日益减少而犯愁时,梁兆华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在处于园区产业链高端的研发领域做文章。
3月14日,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规划整齐、厂房林立的中山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一派繁忙景象。一边是热闹的生产场面,一边是新进驻企业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阵势颇有广东“四小龙”当年引进外资时的风光,只有那块树立在园区中央马路的招牌能告诉你“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在哪。
“基地一期园区入园企业已饱和,二期是目前开发的重点。”靠近二期的一条主干道边上,产业基地掌门人梁兆华热情地向《医药经济报》记者介绍。他身后的园区企业指示牌密密麻麻写满了药企名称,山德士、辉凌制药等一批外企的名字赫然其中。
谁能想到6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土地,整个园区的企业只有1.5家(1家已建好,1家还在施工)。回忆当年,梁兆华感慨万千。健康基地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个创建于1994年的工业园是国内最早的国家级医药产业园区,先后经历了1994年国家宏观调控和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直到2000年还是只有1.5家企业。
2000年,原本在一家大型国企做老总的梁兆华被调入产业基地。“刚来那会儿倒没什么,但很快压力骤增,我曾连续失眠,两个月睡不好觉。”2003年他被任命为基地负责人,面对这片空旷的土地,梁兆华身上的担子一下子重了许多。
不过,在收拾心情后,梁兆华开足了马力,为基地的发展东奔西走,整整5年,一腔热血洒在基地。而此时,健康基地面临的环境却远非当年??2000年开始,随着中国医药产业新一轮快速增长,这个附加值高、环保压力小的朝阳产业引来各地追捧,药谷和医药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中山健康产业基地在二次起飞时面临上海张江、深圳高新区、海口药谷、北京生物产业园、浏阳医药产业园等诸多竞争对手。当一家企业同时接到数个城市园区递来的橄榄枝时,简单的税收和土地优惠已不能打动他们,他们需要的是产业链的互补和园区配套的软件服务,以及园区品牌带来的良好成长氛围。
对此,梁兆华有清醒的认识,提出滚动发展的理念。“我们这个健康基地政府相当重视,但投入并不多。我们是靠公司化运作,一点点地滚动发展。其实这种模式是政府力所能及的,就投几个亿,不会投入很多钱却不见回报,所以这种模式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这个产业园的发展时间不算长,政府投入也不是很大,民企是主导,慢慢壮大。就像供个小孩读博士,要想成为博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旦发展成熟,优势便显而易见。比如金融危机下,我们基地的企业产值还在成倍增长;比如今年年三十,许多企业还在开工,付工人3倍的工资,老板也乐意。所以,产业园的最大优势在于抗风险能力很强,受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不是太大。”
2000年,各地纷纷打出税收土地优惠牌,中山健康产业基地却提出“优惠不如优势”的理念,打出六大优势:优良的区位环境;广渠道行业信息汇聚;高效率报批通道;系统的医药销售网络;强势的融资渠道;高品位的产业园区。由此,基地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包括企业落户、厂房建设、投产营运、税务、工商、人员招聘、产品进出口、项目申报等一条龙服务。
梁兆华告诉记者,在此基础上,一方面他们帮助企业建立创新体系,近期重点帮助企业与高校建立产学研平台,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争取政府相关资金的投入;中山有很多高职院校,可以帮助企业搭建人员培训平台。另一方面是资金支持,他们与银行、担保公司、风投机构有很好的沟通,帮助企业从各个阶段、通过各种方式得到资金支持。最近还在帮助企业上市,希望通过资金的融通让企业更好地发展。
为增强健康产业基地在研发领域的实力和影响力,梁兆华不懈地努力。在2008年11月举办的第三届“健康与发展中山论坛”期间,基地终于将代表国内医药学术界最高水平的吴阶平医学奖及吴阶平医学科技产业园吸引落户中山。
5年来,梁兆华带领下的中山健康产业基地画出了一条漂亮的增长曲线,从当年的1.5家企业到2008年的100多家企业落户园区,2008年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35亿元,在国内众多药谷中处于领跑位置。
如今,梁兆华仍在描绘宏伟的蓝图,朝“国际化创新型健康谷”的目标前进。
个性访谈
记者:你最喜欢的旅行地是哪里?
梁:新加坡。
记者:最后悔的事有吗?
梁:无怨无悔。
记者:最常用的词或句?
梁:你从别人的角度考虑一下啦!
记者:最伤心的事是什么?
梁:刚接手基地、全面负责的时候,当时心里没有底能搞好。
记者:你的座右铭?
梁:健康至上。
记者:最快乐的事是什么?
梁:中山论坛成功举办。
记者: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会选择什么职业?
梁:就是我现在的工作!
对话梁兆华
关于金融危机 对基地内企业有一些影响,但不大。2008年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跌宕起伏,给招商引资工作带来了不确定的因素,同时由于招商资源和条件变化大,更是对引资工作带来直接影响。但我们仍实现了21%的增长,并有60多个项目签约或在谈。
关于新医改 不久前国家公布的4万亿元扩大内需计划对我们也很有利。仅上个月,就上报40多个与政府对接的项目,包括科技部863、973计划等国家重点项目。
关于产业园热 近年各地兴起医药产业园热,对于资源是否会浪费的问题,不管国内还是国外,都不能妄加评论。中山基地十几年才走到这一步,不是一朝一夕。像美国的硅谷,也是由当时历史背景造就的,风投资本都往硅谷的几所大学周围聚拢,有时代赐予的机遇。
关于基地模式 中国发展医药产业基地应抱着学习和创新的态度,而我们要建立有中国特色、有中山特色的国际化创新型健康科技园区。
关于招商引资 要取得成功,一是有较好的园区环境,中山符合这个条件;二是主动推荐园区,“健康与发展中山论坛”是很好的互动平台;三是有很好的服务团队,让入驻企业适应这里。
关于园区规划 医药是《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重点规划的产业,同时被列入广东省建设中医药强省战略核心产业,是广东省“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在新医改和省(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机遇下,健康医药产业必将迎来新一轮大发展。我们目前在谈的60多个项目,预计上半年可落实3个。今年2月14日与长江源科技签定的合作项目,将使中山成为“超声刀”的生产基地。
关于中医药发展契机 无论从生产、贸易还是终端消费角度看,“标准化”都是健康产业的迫切需要,把天然产物、中药成分、功效量化,不但技术容易掌握,也容易让世界接受。为帮助中医药实现标准化,走出国门,基地与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天然产物标样专业工作组、中山大学、广东新龙和药业达成合作意向,以目前成熟的330多种对照品为基础,未来1?2年内做成1000个新的标准品,最后形成几千种标准品的资源库。在健康基地形成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的中药及天然产物活性物质对照品、标准品资源库。
关于未来 基地总体规划由美国FDA认可的建筑设计机构AEPA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合作完成,达到美国FDA、NIH和中国SFDA认可的标准。5平方公里的一期、二期园区已全部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并建有1.3万平方米的“生物谷”大厦和4000平方米科技大楼,帮助科研机构和企业落户。另有8.5平方公里后期园区正在按更高的标准开发建设,包括规划“吴阶平医学产业园”和“中国化妆品之都”,预计2009年可完成全部基建工作。未来,健康基地主要朝国际化、创新型、健康科技产业园区的方向发展。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Cell子刊封面论文:冯玉鹏等揭示肠道菌群对疫苗效果的影响 (2025-04-22)
- 湾区企业家健康高峰论坛暨广东省唐山商会成立大会在深圳乐土举行 (2025-04-22)
- Science子刊:聂静/陈宇鹏团队揭示细胞型朊蛋白促进慢性肾病新机制,并提出潜在疗法 (2025-04-22)
- Cell新子刊:深圳湾实验室饶浪团队开发不依赖抗生素的幽门螺杆菌防治新策略 (2025-04-22)
- Cell系列综述:类器官和器官芯片的进展、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以及监管挑战 (2025-04-22)
- Science:将微生物疫苗与竞争菌株组合使用可有效杀死肠道中的致病菌 (2025-04-22)
- 2025年度“沪惠保”正式开启参保通道,升级国内外特药保障优化健康增值服务 (2025-04-22)
- 上海德达心血管医院"天使之旅"再启生命护航 (2025-04-22)
- 【会议通知】ISFO (2025-04-22)
- "筛查新方案启航,公益行动助力"----共筑中国鼻咽癌防治新高地 (2025-04-22)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