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东湖风生水起处,看“光谷”筑巢引“药”

东湖风生水起处,看“光谷”筑巢引“药”

  湖北省高度重视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图为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左四),省委副书记、省长李鸿忠(左三),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杨松等有关领导出席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奠基仪式。

  昨天,这里还是一派乡村景象,农田纵横、炊烟袅袅。

  今天,这里却机器轰鸣、人声鼎沸:在推土机、挖掘机匆匆忙忙的身影下,平整的场地、曲径通幽的道路已初见雏形;塔吊、脚手架以及露出地面的混凝土建筑,仿佛也急不可待地吟唱心中的憧憬……

  “明天,这里将崛起一座12平方公里、产值过千亿元、人口数十万的‘生物城’。它将把武汉东湖高新区打造成为全国领先、亚洲一流、世界知名的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和产业基地。”

  站在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九峰创新基地的建设工地上,武汉东湖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但长春充满自信。

  来自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的资料显示,九峰创新基地的建设规模约60万平方米,按照计划,2009年将完成基地一期316300平方米的建设,包括专业服务区、研发区一期、CRO区一期、孵化区一期、中试区一期、商务区一期等。近30亿元的建设资金主要通过银行贷款、发行生物产业建设债券和基金等方式进行筹集。

  先筑巢,再引凤。企业只要带着项目入驻就可以。

  这是湖北省为支持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发展掷出的大手笔。

  

  智力支撑力量雄厚

  据了解,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所处的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我国中部地区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武汉“光谷”是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光纤光缆的生产规模居全球第二,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国际市场占有率12%;光电器件、激光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40%,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随着光电产业目前竞争加剧,利润减小,发展已近巅峰的光电产业很快会沦落成为传统产业。国外研究表明,随着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不断突破,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已经开始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生物产业将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人类社会将进入生物经济时代。

  因此,湖北省抓住这一机遇,以发展生物产业进行东湖高新区产业承接,掀起高新区“二次创业”的又一波新浪潮。  

  美好而可预见的前景来自对湖北省有条件发展生物产业的自信。湖北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动植物区系成分丰富多彩,生物多样性显著,生物资源丰富。共有植物资源9000多种,野生脊椎动物893种,湿地野生脊椎动物441种,拥有一大批特有资源和国家保护动物。微生物、动植物种质资源和试验标本等自然资源建设居国内领先地位,是我国重要的种质资源中心,有承载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生物农业方面,动植物新品种培育与良种产业化位居全国前列,先后诞生了世界第一个克隆鱼、我国第一个试管猪和第一个转基因植物新品种,是我国最大的兽用和鱼用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最大的生物农药基地。

  在生物技术领域,武汉东湖高新区拥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中医学院等知名院校和中科院武汉病毒所、中科院武汉水生所、中科院武汉植物所等国内外一流研究开发机构30多家;聚集了生物技术领域的两院院士11名;“十五”以来,申报生物技术方面专利200多项,其中化学原料药类专利、化学药品制剂类专利、生物制品类专项申请数量,均居全国前5名。

  截至2007年,武汉东湖高新区较具规模的生物企业有160家,实现总收入84.1亿元,今年将突破百亿元;维生素类、眼药类、激素类、抗病毒类、解热镇痛药等部分产品产值居全国前列;动植物功能基因、高致病性病源微生物、人畜用生物制剂等方面的研究已达世界先进水平。

  

  规划布局科学合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推动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快速发展,武汉市聘请了国际知名的跨国咨询公司毕博编制了高新区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生物产业发展的方向,初步确定了基地合理可行的规划布局。

  对“光谷生物城”的发展前景,但长春这样介绍:规划在黄黄高速以北、九峰山以南、外环线以西、光谷大道以东的约5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用3~5年的时间,投资100亿元,将其建设成为集行政办公中心、文化中心、娱乐中心、生活居住中心、研发中心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型新城。其中,沿雄楚大道??高新大道延伸,将单独拿出15平方公里,箭式布局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打造武汉?中国光谷生物城。其核心区分为四个部分,现有的南湖农业基地和关南医药基地将与未来形成的CRO产业带结合,成为箭式布局中的箭羽部分,开工建设的九峰创新基地、九龙产业基地将成为箭式布局的箭头。基地将优先发展以生物服务外包、生物制药为主的新兴产业,大力培育以中药现代化和生物农业为主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以医疗器械和化学药制剂为主的规模产业,超前布局以生物信息及生物能源为主的国际前沿先导产业。四个部分的发展分工如下:

  一是位于关南医药工业园的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关南医药)基地。通过整合,提升现有生物医药企业资源,挖掘现有医药企业生产潜能。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机制,通过重组、兼并、收购等方式进行企业扩张,培育出2~3家本土生物医药龙头企业,提升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实力和影响力。

  二是位于南湖农业科技园的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南湖农业)基地。抓好生物农业企业的整合、科研、提高,培育生物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推动建设生物农业园科技产业区、科研孵化区、生物农业培训区。最终建成立足湖北、辐射华中、影响全国的生物农业高科技产业示范区。

  三是位于九峰乡的武汉国家生物产业(九峰创新)基地。建设生物产业研发区、孵化区、中试区、商务区和生物技术实验室、动物实验中心、关键技术中试放大平台、专业孵化大楼等,营造适合生物企业研发和孵化的软硬件环境。

  四是位于豹?镇的武汉国家生物产业(九龙产业)基地。新建生物产业生产制造及物流园区,建设专业化的生物产业基础配套设施;建立符合GMP标准的各种制剂中试车间,接受对外委托加工;建设生物制药、高端医疗仪器等生产基地及专业物流中心,带动园区产值快速增长,并逐步建立居住、娱乐、医疗、教育等配套服务体系,最终建成产值过千亿元的武汉国家生物产业新城。

  按照基地发展规划,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核心区还包括鄂州葛店经济开发区。延伸区包括庙山、吴家山和沌口三大产业园区;辐射区包括武汉“1+8”城市圈;拓展区包括以宜昌为中心辐射宜(昌)??荆(州)??荆(门)经济区及恩施州的鄂西南地区,以襄樊为中心的襄(樊)??十(堰)??随(州)及神农架林区的鄂西北地区。

  目前,有30余家首批签订入驻基地的项目。其特点是:以上海新生源医药研究有限公司、北京华诺森药用技术有限公司、美国沪亚生物医药国际有限公司等重点以研发创新型企业为主体,同时注重引进如武汉国家口岸药品检验所、国家湖北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武汉市农科院农药检测中心等行政服务型项目,以湖北省药品安全性评价中心、益基中国基因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典型培育物保藏中心和中美合资武汉亚博特动物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等技术支撑型项目,以国药控股武汉物流中心、中国医药集团武汉医药设计院等产业配套型项目,以加拿大贝祥投资、中国科技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风险投资型项目以及多家中介服务型项目,签约入园项目涵盖了生物研发外包、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生物农药、化学制剂、生物能源与生物信息等主要产业。

  

  政策扶持强劲有力

  湖北省对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高度重视,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产业基地的建设,并全力支持把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创建成为抢占世界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湖北省、武汉市领导密切关注着东湖高新区的发展,关注着生物产业基地的建设。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省长李鸿忠,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杨松,省委常委张昌尔,武汉市市长阮成发等领导先后多次调研东湖高新区生物产业发展情况,听取基地建设进展情况的汇报,对基地建设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

  为吸引国际一流生物企业和人才入驻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武汉市制定优惠的产业政策,如设立生物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给予世界500强、国内外上市公司及国内行业前100名入园企业一次性奖励;国内外投资一定规模的企业给予其资产投资总额一定比例的奖励;对设立研发机构的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给予一次性奖励;对通过GCP/GLP认证的、产品获得FDA/EDQM注册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等;人才鼓励办法如对于具有世界一流水平、能带来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世界一流创新团队,最高可给予1亿元的资金支持;对在园区内从事创新研发并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企事业单位可最高给予500万元的资金支持等。

  为促进园内创新型企业的孵化和成长,武汉市出台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暂行办法》和《关于推进科技人员创业的实施意见》,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中国光谷创新奖”,成立了促进企业上市办公室,出台了《关于充分利用资金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的暂行办法》,并且新增风险投资企业10家,带动社会资本近200亿元,帮助创新型企业快速孵化和健康成长。

  同时,东湖高新区还是中央组织部批准的“全国海外高层人才创新基地”,这样的基地在全国高新区中只有5家。为了吸引海外优秀人才,武汉市专门制定了优惠政策,给予创业扶持资金、生活津贴及各种补贴等,让他们能安心舒适地在这里生活和创新创业。同时高新区抓紧了光谷人才特区建设,设立了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基金,每年投入1.5亿元,支持高层次人才到光谷创新创业;制定了《关于实施3551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的暂行办法》,给予这些人才以资金支持、购房安家补贴和生活津贴等等,以吸引和培养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研发及信息服务业等高层次人才来武汉创业。

  为此,但长春强调,经过5~10年的努力,到2010年,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将初步形成武汉生物产业的特色,并且一些细分产业在全国初步形成优势,生物产业收入超过140亿元,集聚生物企业300家,其中跨国公司5家。到2015年,优势产业得到进一步提升,形成核心产业,逐步实现国内领先,实现生物产业收入超过420亿元,集聚生物企业500家,其中跨国公司20家。到2020年,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进一步促进产业升级与拓展,实现生物产业收入超过1300亿元,集聚生物企业700家,其中跨国公司30家,成为东湖高新区继光电子信息产业之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和又一个千亿元产业。  

  延伸阅读

  各方高度重视  建设紧锣密鼓

  截至2月底,武汉国家生物产业九峰创新基地一期项目工程进入全面建设阶段,预计2009年9月即可完成建设并交付使用;招商方面,已有上海新生源医药研究有限公司、美国沪亚生物医药国际有限公司等3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与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签订入园协议,投资金额近20亿元。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负责人介绍,基地的快速发展与湖北省委、省政府以及武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自2007年6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同意建设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领导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积极工作,开展了基地论证规划等前期工作。2008年8月,省委书记罗清泉和省委副书记杨松,省委常委、秘书长李明波,武汉市长阮成发,以及省、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调研东湖高新区生物产业发展情况。罗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