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新闻 > 所有观点和情感都在医药产业

所有观点和情感都在医药产业

  东北汉子于明德,有着开朗和与生俱来的亲和力,坚毅的面庞上透着自信,只要一开口,便对中国医药产业如数家珍。

  他是医药行业为数不多的学者型专家,从官员到协会会长,他总是站在第一线,把影响中国医药行业运行的热点和难点向业界解读,向外界传递。医药行业诸多高峰论坛上,有他滔滔不绝的演讲,而他那专业的激情演说,也常常引来众多医药线记者“粉丝”们的包围,并因此成为被“追星”的对象。

  做他的“粉丝”是幸运的,因为他从不耍大牌。经常翻阅《医药经济报》的读者和业界朋友一定都不陌生,于明德??这位曾无数次以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身份欣然接受各大媒体“骚扰”的医药界专家,自今年1月17日起,已正式上任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身为会长的他,如今更加忙碌了。

  3月18日,还在石家庄出差的他直到晚上8点多才忙完手头的活,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他刚一开口便表现出对新医改的密切关注。

  “今天早上我在网上看到新医改将于18日出台的消息,虽然中午卫生部就出面做了澄清,但迟早得出。”于明德告诉记者,自己虽然身在外地,但一直留意新医改的动向。记者注意到,与此前新医改征求意见稿公布后于明德多方奔走的情形不同,由于此次即将公布的方案已大大增加了市场化机制,他在与记者的对话中显得十分平静,且对新医改后的医药产业充满信心。

  去年底,时为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的于明德专门撰写了《头顶十三亿是医改成功的关键》一文,呼吁医改应抛开部门利益。而今,作为协会会长的他,已在筹划协会发展的蓝图,并将药品安全纳入协会工作的重点。

  “2009年,我们将以服务为红线,把所有工作串联起来。促进药品安全、推进企业创新接力工程等,也将在服务中体现。最近协会宣传了一家企业,其在抗击金融危机方面很值得业界学习。”于明德兴奋地告诉《医药经济报》记者。在于明德看来,新医改基本定调背景下,当前协会的任务已转向“如何协助国内药企共渡难关”。为此,他一直在上海、厦门、深圳等地调研,希望挖掘先进经验,作为国内广大药企在制定相应策略时的参考。

  他向记者表示,改革开放30年,中国医药产业正在迈向新台阶,而“如何迈”事关成败。当下,协助企业通过创新加深挖潜改造十分关键。

  对话

  引入市场化机制前途光明  

  记者:作为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您如何看待新医改?

  于明德(简称“于”):依照我目前掌握的版本来看,引入市场化机制是最大的亮点。如这样改下去,不论是医改还是产业发展,都十分有希望。

  记者:协会在新医改制定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于:政府对企业的管理,由原来的政企不分到政企分开、行业管理,再到现在的行业管理,逐步转为政府宏观调控。其中很多工作是企业需要开展的,但没有专人从事。此次新医改,协会的角色就是做企业与政府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去年,我们花了很多精力展开企业调研,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反映情况,目的就是把企业对新医改的心声梳理清晰,反映给政府部门。

  从一些媒体透露的消息看,某些观点与协会不谋而合。可以说,我们协会在促进医改方案更加完善方面尽了一份力量。

  记者:作为行业协会负责人,通常主要为企业“出声”,但我们注意到您在去年专门就新医改撰写了《头顶十三亿是医改成功的关键》一文,您认为新医改中各方利益应如何协调?如何改才算成功?

  于:相关各方均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只有真正抛开部门利益,抛开私心杂念,把13亿人民利益顶在头上,医改才会顺利。

  

  今年力推三大重点  

  记者:说说您当选会长后的感受吧?您对协会的发展有何规划?

  于:目前我们的能力、资金都还有限,但会尽全力做力所能及的事,把服务做到位。协会计划在2009年着力推进实施企业创新的接力工程,同时促进药品安全系列活动,并帮助中国制剂“出海”。

  记者:说到创新,去年国务院已启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协会是否计划在这方面加强对企业的支持?

  于:是的,但不仅是“十一五”重大专项,医药创新不是一朝一夕的,我们希望这项工作能持续到“十二五”,协会已在做这方面的提案,准备上报相关部委。

  国内的创新工作可能在这个5年计划或下一个5年计划初期崭露头角,科研要向产业化转轨,就更需要政府大力扶持。新药的上市从厂房建设、新设备的置办等等环节,政府的支持都至关重要。创新接力工程需要协会与企业多方共同努力。

  记者:您曾在多个场合提出中国制剂企业应“走出去”,刚才提到协会将在2009年重点协助企业推进这方面的工作,现进展如何?

  于:协会这项工作已开展了几年,一些制剂已经获得美国FDA以及欧盟、WHO、日本厚生省的认证。今年下半年将迎来认证高峰期,将有20家左右的企业制剂得到美国FDA、欧盟、日本等一些主流国家的认证。比如在FDA等待审核认证的企业已达七八家,这些企业的前期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接下来就是等待FDA的审批。欧盟有十几家,日本有1家,中国的制剂在美国已实现出口。

  

  加快挖潜改造很关键

  记者:在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传导的背景下,制剂出口空间有多大?协会将怎么做?

  于:不管是否发生金融危机,这个(制剂走出去)趋势是要大力倡导的,对于促进产业升级以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有巨大作用。今年协会将第3次请来美国FDA的专家为企业授课,开展FDA药事管理法规讲座,为有意打入美国市场的企业提供政策指导。

  记者:新医改后,市场面临扩容,医药产业如要借机再上一个台阶,还有哪些阻碍?

  于:当前国内药企大多受到金融危机不同程度的影响,要再上一个台阶,首先要制定应对危机的策略。这方面的工作也是协会着力在抓的。前面提到我们最近宣传的一家企业,他们主要走制剂路线,旗下有七八家厂,最大的消耗是电,以前的GMP生产改造没有完成变频改造,现在重新把所有厂家的空调改造成变频的,能节电17%,将纳米反光板新技术应用在旧设备上,还有余热回收,一系列节电措施,大大节省了能量消耗成本。又比如美国百特上海公司,他们提出每个员工每个月都要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并付诸实践,经过评定给予适当奖励,再深入落实。外企挖潜改造,发动群众,降低成本,很值得国内企业学习,技术领域与管理领域的改造都要重视起来。协会在这方面一直致力于为企业提供信息,帮助企业少走弯路。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