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药源性震颤麻痹 |
![]() |
到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震颤麻痹”,考虑可能与药物有关,建议老王停用氟桂利嗪。停药一段时间以后,老王手抖的现象逐渐消失,其他症状也渐渐好转。
药源性震颤麻痹具有以下特点:与用药密切相关,症状随药物加减而波动,停药后好转,继续用药加重;发病以老年人居多,女性又多于男性;从服药到发病,短者数日、数周,长者1~2年,其中以3~5个月最多,且发展迅速,尚伴有精神抑郁、焦虑、无法静坐等症状。
一旦发生此病,通常应立即停药,多数病人在数周内症状即会减轻,1~4个月可完全消失。但也有的短者数日可缓解,而长者可达1年之久才恢复正常。如果患者的原发疾病尚在治疗中,只要撤去诱发性本病的药物,仍可继续治疗。
与上述病例类似的现象在临床工作中并非罕见,不仅氟桂利嗪会引起药源性震颤麻痹,其他不少药物若使用不当也会诱发此病。
止吐药:甲氧氯普胺、西咪替丁、多潘立酮、西沙必利等具有中枢作用,通过阻断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的多巴胺受体而具有镇吐作用,这类药物长期应用易诱发药源性震颤麻痹综合征。
抗精神病药: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会干扰多巴胺传递信息的途径,并破坏它与乙酰胆碱的平衡关系,容易引起药源性震颤麻痹。
吩噻嗪类药物:其结构中含哌嗪基(奋乃静、氟奋乃静)和氟元素(三氟丙嗪、三氟拉嗪)的药物,易引起药源性震颤麻痹,约占服用人数的60%。含硫元素的氯丙嗪、甲硫达嗪等,虽短期小剂量使用诱发锥体外系反应的副作用相对较弱,但长期大剂量应用时,有30%的患者可出现震颤、运动障碍、静坐不能、流涎等反应。
噻吨类药物:其基本结构与吩噻嗪类药物相似,吩噻嗪类药物第10位氮原子被碳原子取代后成为噻吨类药物。其中三氟噻吨诱发药源性震颤麻痹征较多见,氯普噻吨较少见。
丁酰苯类药物:其中含氟及哌嗪基的氟哌啶醇、三氟哌多较易引起药源性震颤麻痹征,但副反应较吩噻嗪类药物轻。
苯甲酰胺衍生物类药物:这类药物临床应用较广泛,因此引起药源性震颤麻痹征也较多,其中舒必利、硫必利作为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抑郁和行为异常)的常用药,若长期应用或用量过大均易诱发药源性震颤麻痹征。
降血压药:利血平是从印度萝芙木中提取的生物碱,降压灵是中国萝芙木所含的生物总碱,降压作用较利血平弱。两者的结构相似,其药理作用使交感神经末梢囊泡内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耗竭,因此长期应用均易诱发药源性震颤麻痹征和抑郁症。
脑血管扩张药:哌嗪类钙拮抗剂如氟桂利嗪、桂利嗪等,可阻断Ca2+内流,降低细胞内Ca2+浓度,对血管平滑肌有扩张作用,主治脑血栓形成、脑梗死和脑动脉硬化,同时对内源性多巴胺具有阻滞作用,在用药数周或数月后可出现药源性震颤麻痹征。日本曾报道西比灵引起药源性震颤麻痹征的发生率为20%,有卒中史者为50%。
抗抑郁药:三环类或四环类抗抑郁药除作用于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5-HT)系统外,同时作用于多巴胺系统,因此易诱发药源性震颤麻痹征,其中异戊噻平的代谢产物7-羟异戊噻平和8-羟异戊噻平对多巴胺受体的阻滞作用较明显,类似氟哌啶醇。
镇静药:如长期应用舒乐安定(艾司唑仑)与舒必利等,皆可诱发此病。
抗心律失常药:第Ⅲ类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可引起静止性震颤和肌肉强直,这类药物与损害大脑基底部位有关。安搏律定也可引起药源性震颤麻痹征,大剂量或长期应用更易诱发。
其他药物:二性霉素B、氟尿嘧啶静注后,少数患者出现药源性震颤麻痹征。哌替啶类似物四氢吡啶(MPTP)也可引起可逆性震颤麻痹,MPTP本身无此作用,但在体内被单胺氧化酶-B(MAO-B)氧化为具有毒性的吡啶衍生物,损伤黑质。此外,碳酸锂、苯妥英钠也偶可引起震颤麻痹;多药联用时(如联用舒必利与氟桂利嗪)更易诱发。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Nature:告别“挨针”?鼻腔疫苗——呼吸道感染的终极防御新策略! (2025-05-14)
- JITC:浙大团队发现,BCL (2025-05-14)
- 国度药监局宣布仿造药参比制剂目次(第九十二批) (2025-05-14)
- Nature:为什么你能快速上手新事物?原来是纹状体pDMSt帮你搞定了“逐次试验更新”! (2025-05-14)
- N Engl J Med:“坏胆固醇”克星再升级?新药Obicetrapib狂降近30%,心脏救星来了? (2025-05-13)
- eBioMedicine:科学家发现“抗炎新星”!TYK2抑制剂有望改写1型糖尿病治疗史 (2025-05-13)
- Cell Rep Med:新型癌症免疫疗法为晚期实体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2025-05-13)
- Nat Neurosci:我国科学家针对人类大脑功能连接的寿命变化提出新的见解 (2025-05-13)
- 博腾生物与华隆生物达成战略合作,加速MATC细胞药物开发,突破实体瘤治疗瓶颈 (2025-05-13)
- 《细胞·代谢》:心脑相连!华科大团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诱导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新机制 (2025-05-13)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