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营销 > 普药营销关注第二渠道

普药营销关注第二渠道

  透视营销的本质可以发现,其关键点不是产品好,也不是促销力度大,而是消费者有需求。医疗和药品的专业化程度比较高,消费者掌握的有效信息不够,所以,企业就要激发或引导消费者的需求。传统、有形的渠道依然重要,但是信息渠道的建设是未来竞争制胜的关键点。

  普药营销的关键是什么?是第二条渠道。什么是第二条渠道?那就是信息渠道。

  仔细分析营销的本质,其关键点不是产品好,也不是促销力度大,而是消费者有需求。医疗和药品的专业化程度比较高,消费者掌握的有效信息不够,所以,企业就要激发或引导消费者的需求。普药对于医生来说是普药,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是新药,尽管有些患者对这种药很熟悉,但他们熟悉的都是常规层面的,或者仅仅局限于一种功能,不可能像医生那样能够认识得那么深刻。所以,普药对于患者来说还是新药,至少某些产品是这样。

  再仔细研究30年来药品营销的规律我们发现,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我国缺医少药,那时候企业拼的是产能,不愁销路;过了几年,供大于求了,开始拼销售,采购员退出江湖,推销员披挂上阵,这时候,推销员的客户基本上是一级渠道;又过了几年,竞争更加激烈了,开始渠道下沉,从一级沉到二级,现在沉到三级,沉到乡镇卫生院……这种有形渠道的争夺是有一个假设作为前提,这个假设就是“有货就能卖”,这个假设对吗?

  一开始是对的,但越到后来就觉得越不对了。一开始只有一两家企业这样做的时候对,后来十几、二十家都这样做的时候就不灵了,为什么呢?因为产品差不多,促销力度差不多,活动花样差不多,渠道控制权差不多,一开始渠道觉得新鲜、能够多赚钱所以很配合,后来见多识广了就来者不拒,只要发挥自己的渠道平台功能就行了,才不管你谁卖得好。这种态度是渠道商和终端商的普遍规律。也就是说,第一个掌控渠道、压货填充渠道的企业肯定有利可图;第二个也行,但到了第二十个的时候意义就不大了。为什么呢?因为这时候卖得好不好已经不是渠道的问题,而是医生和患者的问题,医生开得少,患者买得少,你还怎么卖?所以渠道下沉要继续沉,沉到医生和患者心里去。

  这就是要做的第二条渠道??信息渠道。让医生认可,让患者认可,让医生愿意开,让患者点名买。尽管有形的渠道很重要,曾经发挥巨大的作用,以后也会继续发挥巨大作用;尽管有形的渠道是回款的,无形的信息渠道是花钱的;尽管对于有形的渠道我们积累了很多经验,比如打造一级调拨、二级分销的梯次化渠道体系,比如深度分销、打包销售、捆绑销售,比如客户管理、资信管理等等……但我们都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要抢占下一轮竞争的先机,突破口就是抢占信息渠道。假设企业目前的窜货严重程度保持不变,呆死帐比例保持不变,营销队伍人数和结构保持不变,渠道政策保持不变,内部提成比例保持不变,和有形渠道的关系保持不变……只是加强了信息渠道的占有,只是让医生多开,让患者多买,那样销量不就做上去了?有形渠道一看下面卖得快,不就更容易配合了吗?品牌口碑做起来了,企业对渠道的博弈能力不就提升了?医生和患者买账,企业不就摆脱了拼价格、拼政策的痛不欲生的竞争了?

  有人会说:做宣传要多派推广队伍,普药毛利低,拼不了成本;有人会说:去年企业推广花了2000万元,没有效果;有人会说:庞大的推广队伍管理难度很大,费用监控很麻烦;有人会说:我们这些产品谁都知道,实在没有什么可宣传的。

  这些都是实情,但是都能解决。

  解决前三种情况要靠大布局、大活动、大背景。要靠全国布局,重点突破;空中为主,地面为辅;借势以正名,造势以出位。全国级的基层医生教育和大规模的大众健康普及教育,包括专业杂志、科普软文、科教专题片等等多种形式都可以达到目的,具体采取哪种方式要视企业、产品、市场环境来分析。

  解决第四种情况要靠医学专业,不是药学专业。老产品一旦有了新发现就会变成新产品,所以,世界上没有老化的产品,只有暗淡的思想。产品是人研究的,人的研究是没有止境的。虽然产品看起来老了,但是医学研究完全可以发现“老产品也有新本事”,百岁高龄的阿司匹林从解热镇痛药到一个治疗冠心病的必备药,也是在它七八十岁的时候才长得的本事,这种例子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或者你会认为实际上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的,对,这种情况是比较少,但是关键的原因是医学界对研究这种老药没有兴趣,因为不容易立课题,不容易拿科研经费,也就是说,不是肯定研究不出来,而是肯定不愿意研究。这种情况怎么办?作为龙头老大的药企、一年销售好几个亿的药企就要自己动手了。

  对信息渠道的建设或说管理要掌握三个字:“信、达、雅”。

  “信”是传达的信息要让人们信任,这是基础,如果不“信”,传递得越多越不好。怎样才能“信”呢?笔者撰写的《广告策划的三重境界》已有阐述,其道理一样,只是变成科学的、正式的、经得起推敲的,要有权威专家、权威机构、权威媒体进行权威的论证,只要做到了证据充分、逻辑严谨、把握好患者需求这几条就足矣。

  “达”是传播;到达。对于处方药要巧妙地规避法规限制,对于OTC就灵活得多了。在形式上可以是多种多样,可以充分参照OTC保健品的思路,但是只能学思路,具体的表现形式和技巧要有很大的改变。

  “雅”是要有专业化。对医生要专业,说的话不能外行。这里面有两点要注意,第一点:普药面对的主要是三线市场,医生的技术水平不像大城市三甲医院的医生那么高,所以,要注意既要专业又不能太专业;第二点:除了专业以外要紧紧抓住医生和患者的需求,比如一只不过敏的抗生素,解释它为什么不过敏就是专业化的范畴,突出不过敏能够减少医疗事故、保障行医者安全就是抓住了医生的需求,当然不过敏对患者也有很大的好处。也就是说,虽然要“雅”,但也要兼顾“俗”的一面。

  抓住了信息渠道,才能真正掌控终端,终端就是医生和患者。传统、有形的渠道依然重要,但是信息渠道的建设是未来竞争制胜的关键点。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