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保健品品牌动态 > 保健食品现状盘点

保健食品现状盘点

  保健食品回收隐忧
  一直以来,由于我国回收行业缺乏有力监管,对保健食品回收行为也没有相关规定,导致保健食品私自回收现象在社会上较为普遍。回收的保健食品多被直接销往农村地区或重新包装后再进行销售,这些产品的质量往往没有保障,且假冒产品常混迹其中,容易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目前对保健食品的回收行为和回收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几乎处于无人监管的真空状况,这其中存在不少质量安全隐患。
 
  市场监管手段更新不快
  保健食品企业销售形式和手段变化发展很快,除传统的“店面”销售外,还有“会议营销”、“亲情营销”、“直销”、“网络电视购物”等五花八门的销售方式和手段,其中不乏违法营销手法,如以开办知识讲座名义宣传产品功能,骗取消费者的信任,借机推销高价保健食品等。这些违法销售的产品往往存在着一定的质量安全隐患,也给监管部门增加了监管难度,常规监管手段的实际效果不理想,且有的还缺乏监管的法律依据。保健食品流通企业准入门槛过低,从业人员质量安全意识较差,易受利益驱动唯利是图,以致保健食品市场竞争陷入无序和混乱之中,一些假劣食品容易混迹于市场上。目前政府部门对这种状况没有好的事前监管预防手段。
 
  广告许可与监管连接不力
  保健食品不实宣传以及虚假违法广告已成为民生反映强烈的问题。一些经营者利用媒体的广告和所谓“科普宣传”形式大肆夸大产品功能,误导消费者,尤其是“健康讲座”或“免费体验”的宣传形式对老年人的欺骗性很大,易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部分媒体缺乏社会责任感,广告宣传管理混乱,为大量保健食品进行违法广告宣传提供了平台。

 

  目前,保健食品广告内容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审查,广告的监管和违法广告的查处由工商部门负责,但两个部门的执法依据和判定标准有所差异,部门之间也没有一个很好的连接及信息共享平台。这种保健食品广告许可和事后监管相脱节的管理模式易造成信息不对称,导致广告监管上的缺位,甚至造成相关部门间的互相掣肘,难以形成稳定有效的保健食品广告长效监管机制。
 
  产品上市后再评价需跟进
  虽然保健食品上市前需在产品的安全性、功能性和质量可控性及稳定性四个方面通过严格审评,但由于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对风险认知水平的限制,上市的保健食品安全性、有效性仍需进行再评价。我国现在还缺少一种有效的手段或机制,对已上市的保健食品功能效果以及所产生的长期、慢性危害进行评估,产品的适宜人群及其保健功能的人体适用性也缺乏进一步试验研究。

 

  此外,有关部门需要对已批准产品的质量标准进行系统性的评价和提高,以杜绝质量标准水平较低的保健食品在市场上流通,产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经无法满足现在食品安全的要求,这给保健食品留下了质量安全隐患。
 
  风险管控尚不到位
  行政机关和消费者、企业之间的风险管控工作很不到位。消费者缺乏必要的消费和保健食品知识,消费心理不成熟。许多消费者只是听信广告或追随社会时尚,对如何鉴别安全的保健食品和科学合理的选择保健食品缺乏了解,这是假冒伪劣保健食品和违法广告仍有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行政机关应该切实承担起保健食品风险管控工作,通过教育培训让公众能够对于保健食品有一些基本的认识,引导健康消费方式,才能把风险减到最小。

 

  同时,发现问题应及时向公众提出安全预警以便及时回避风险,但现在缺乏的就是及时有效的预警。我国还缺少保健食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认定制度,也没有建立产品召回制度。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