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HJ:确诊乳腺癌后 房颤的风险会翻倍吗? |
![]() |
来源:奇点蛋糕2022-01-17 12:32
众所周知,房颤是血栓相关疾病和心血管相关死亡的重要原因。近20年来,房颤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确诊为癌症的患者。乳腺癌是女性高发的癌症。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乳腺癌治疗方法的改进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然而,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增加已经成为乳腺癌患者获得最佳预后的限制因素。虽然我们已经知道房颤在非癌症人群中更严重。
众所周知,房颤是血栓相关疾病和心血管相关死亡的重要原因。近20年来,房颤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确诊为癌症的患者。
这是一种女性高发的癌症。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乳腺癌治疗方法的改进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然而,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增加已经成为乳腺癌患者获得最佳预后的限制因素。虽然我们已经知道房颤在非癌症人群中预后不良;然而,我们仍然不知道乳腺癌诊断后房颤的发生率以及房颤如何影响乳腺癌的预后。
乳腺癌确诊后,是否应该引入心脏病专家来预防和管理可能的心血管风险?这篇文章将告诉你答案。
近日,美国凯斯西储大学Avirup Guha博士牵头的研究,通过对SEER数据库中乳腺癌病例的分析,发现新发乳腺癌前60天房颤发生率为3.3%,而作为对照的非癌症参与者中,这一数字仅为1.8%[5]。
此外,乳腺癌的分类也影响房颤的发生率。根据美国癌症协会(AJCC)对乳腺癌的分类,与期患者相比,期患者房颤风险增加51%,期患者房颤风险增加163%,期患者房颤风险增加32.1%。
值得注意的是,乳腺癌诊断后新发房颤也与癌症诊断后一年内心血管相关死亡风险增加200%相关。这项研究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上。
先来看看古哈团队做了什么。
他们使用了2007年至2014年环经核算制度数据库的数据。纳入乳腺癌患者的条件是,他们在2007年至2013年期间被诊断患有任何级别的乳腺癌,并且他们年龄在66岁及以上。最后一次随访时间是2014年12月31日。乳腺癌的诊断是基于ICD O-3。排除标准为:癌症诊断是以尸检为依据,当月癌症诊断不明确,其他癌症或癌前病变发现前。
此外,研究人员根据出生年份、种族、SEER注册的地理位置和Charlson并发症指数,将非癌症对照参与者与乳腺癌患者进行匹配。
最后,这项研究包括85,423名乳腺癌患者和412,557名非癌症参与者。在乳腺癌患者中,有9425例(11%)在乳腺癌确诊前就已被诊断为房颤,中位年龄为81岁。乳腺癌确诊一年后,有2993人(3.3%)被新诊断为房颤。
乳腺癌确诊后30天内和6个月内,新发房颤的发生率分别为0.6%和2.1%。乳腺癌患者确诊后房颤的发生率始终高于非癌对照组。
乳腺癌患者确诊后房颤的发生率始终高于非癌对照组。红色和蓝色分别对应乳腺癌患者和非癌症对照。横坐标表示时间(天),纵坐标表示新诊断的房颤病例占总数的比例。
我们来看看房颤的危险因素。
Guha团队发现,年龄、种族和一些社会经济因素与乳腺癌人群中新诊断的房颤高度相关。例如,与小于70岁的年龄相比,70至80岁之间的年龄与31%的增长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抑郁症与乳腺癌人群中新诊断的房颤风险增加21%相关,而与新诊断的房颤风险增加46%相关。
正如我们总结的,癌症的分期也与乳腺癌人群新诊断的房颤风险有关。根据AJCC分期,与期相比,期与房颤风险增加51%相关,期与房颤风险增加163%相关,期与房颤风险增加321%相关。
Guha团队还对癌症等级和房颤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其他分析。他们使用了另一种分期方法,称为个体乳腺癌分期(分为1-3个阶段)。在癌症分期较低的组中,与接受激素治疗的组相比,未接受激素治疗的组房颤发生率较高。
例如,与接受激素治疗的患者相比,1期乳腺癌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增加了10.18%。在2期患者中,与接受激素治疗的患者相比,未接受激素治疗的患者房颤风险增加73.2%。与接受激素治疗的患者相比,在3期患者中,没有激素治疗与房颤风险增加52.8%相关。
心血管药物(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或受体)抑制剂、螺内酯和依普利酮)可以降低所有乳腺癌组发生房颤的可能性。但这些药物在不同乳腺癌分级中的风险降低程度并无显著差异。例如,在患有3期乳腺癌的hu患者中,与不使用受体阻滞剂的患者相比,使用受体阻滞剂的患者房颤风险降低了73%。
此外,乳腺癌确诊后接受的不同治疗方法也与初诊房颤的风险有关。不把手术和放疗作为一线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与新诊断房颤的风险增加相关。具体来说,与单纯切除相比,不手术与新诊断房颤风险增加33.9%相关。与放疗相比,没有放疗与新诊断房颤风险增加46%相关。
让我们看看乳腺癌患者房颤相关的死亡结果。
乳腺癌确诊后,前30天内新发房颤患者1年内生存率为62.2%。乳腺癌确诊前房颤患者一年内生存率约为80%。(100yiyao.com)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反复腹痛腹泻、家族里多人中招?新研究找到溃疡性结肠炎关键基因 OTUD3,从根源修复肠道屏障有戏了! (2025-10-22)
- Cell Rep:肠道菌群竟会“自制快乐素”?两种益生菌联手改善肠易激综合征 (2025-10-22)
- 招聘启事-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尹茂鲁课题组 (2025-10-22)
- 从“跟跑”到“领跑” 国产医疗配备“利器”层出 (2025-10-22)
- 人均预期寿命79岁!安康中国建设“成色足” (2025-10-22)
- 《自然》子刊:华西医院大规模队列研究揭示,一些血液生物标志物或可预测抑郁症风险! (2025-10-22)
- 斯蒂瓦那托集团即用型预灌封注射器能够保证获得欧盟医疗器械法规(MDR)要求的公告机构意见,兼顾产品安全性与性能 (2025-10-21)
- NAR:癌症“劫持”了胚胎的基因剪刀?AI揭秘肿瘤高速生长的隐藏开关 (2025-10-21)
- Nature Medicine:当生命走向终点,颠覆性的发现重新定义死亡的边界 (2025-10-21)
- 山西做好2025年城乡住民根本医疗保证任务的关照 (2025-10-21)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