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子刊:华西医院大规模队列研究揭示,一些血液生物标志物或可预测抑郁症风险! |
![]() |
来源:网络 2025-10-22 11:57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大规模纵向队列研究,纳入近9万人,他们发现,淋巴细胞相关标志物(CD4细胞计数和百分比、CD8细胞百分比,以及CD4/CD8比值)与抑郁症风险之间存在显著关联。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已经成为了一种较为普遍的情绪障碍,2023年美国的一项大规模研究发现,22.1%的成年人会出现抑郁症状,而中国的数据显示,重度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约为6%。由于抑郁症的发病和疾病表现会因遗传、环境和表观遗传修饰等一系列因素而存在很大差异,加上病耻感和障碍,导致了率低、难以及早进行干预。
为了改善抑郁症的诊断和干预,寻找合适的生物标志物十分重要。血液生物标志物在许多疾病中具有识别高风险个体的潜力,且易于收集。此前的抑郁症与血液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大部分侧重于发病后分析,而不是症状出现前的风险轨迹,并且缺乏大规模和多中心研究,尤其是在东亚人群中。
因此,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大规模纵向队列研究,纳入近9万人,他们发现,淋巴细胞相关标志物(CD4细胞计数和百分比、CD8细胞百分比,以及CD4/CD8比值)与抑郁症风险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在女性参与者中,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升高与抑郁症风险显著增加相关。
在标志物变化轨迹方面,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以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的轨迹可预测抑郁症发生。其中,MLR和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模式在男性参与者中与抑郁症风险增加尤为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 精神卫生》杂志上[1]。
这项研究使用了华西医院联盟纵向流行病学健康(WHALE)队列的数据,包含2010-2023年间接受定期健康体检的685163名参与者。自评抑郁量表(SDS)于2014年被纳入WHALE队列,经过严格的数据质量控制并排除初筛时即存在明显抑郁症状的参与者后,最终纳入分析的为87493人,其中女性占比45.9%,平均年龄为43.47岁。
在2014-2023年的10年随访期间,共有650例参与者(0.7%)被筛查出抑郁症状。研究人员强调,这一比例仅反映新发病例,因为此前已经排除了基线时存在抑郁症状的参与者(9062例,9.4%),加上体检人群整体健康状况较好,共同导致了观察到的抑郁症发生率较低。
在整个研究期间,参与者在每次定期体检中接受血液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共评估了32种血液生物标志物。
在调整了年龄、性别、BMI、吸烟、饮酒、和这些因素后,白细胞生物标志物中,较低的CD8细胞百分比与抑郁症风险增加显著相关(aRR 0.829),较高的CD4细胞计数(aRR 1.148)、CD4细胞百分比(aRR 1.209)和CD4/CD8比值(aRR 1.165)均与抑郁症风险增加显著相关。
这些变化与此前动物和人群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CD4细胞驱动的一些代谢变化,例如线粒体裂变和嘌呤合成,在抑郁症的病理生理学中发挥重要作用;而CD8细胞虽然数量减少,但剩余CD8细胞的可能会导致持续的神经炎症和神经发生受损。
红细胞生物标志物中,完全调整的模型显示,仅有较高的RDW标准差(SD)与抑郁症风险增加显著相关(aRR 1.140)。性别分层分析显示,在男性中,这些关联不具有显著性,但在女性中,较高的RDW-SD与抑郁症风险增加显著相关(aRR 1.171)。
RDW升高反映了红细胞体积异质性增加,常见于慢性炎症、氧化应激或状态。有多项研究都报告,与非抑郁症人群相比,抑郁症患者通常具有更高的RDW水平。
研究人员对至少有两个SDS记录的参与者进行了血液生物标志物轨迹构建。在总人群中,与轨迹平稳相比,参与者的MLR呈U型轨迹时与抑郁症风险增加显著相关,NLR呈倒N型轨迹时与抑郁症风险增加显著相关。
性别分层分析显示,女性中未观察到血液生物标志物轨迹与抑郁症风险的关联,但男性中MLR的U型轨迹与抑郁症风险的关联得到确认,此外,淋巴细胞计数的倒N型轨迹也与抑郁症风险增加显著相关。
这些结果表明,细胞分布的波动,尤其是那些反映短暂的炎症或免疫抑制的变化,可能在抑郁症中发挥关键作用。这与此前有研究人员提出的 抑郁症并非持续性炎症状态,而是免疫调节失衡 的观点相一致。
综上所述,这项研究展示了血液生物标志物及其变化轨迹在抑郁症风险方面的重要性,对这些生物标志物的长期监测有助于识别高危人群并为个性化干预策略提供信息。同时,研究中展示的性别分层分析差异也提示,对它们的监测应考虑生理和激素的影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反复腹痛腹泻、家族里多人中招?新研究找到溃疡性结肠炎关键基因 OTUD3,从根源修复肠道屏障有戏了! (2025-10-22)
- Cell Rep:肠道菌群竟会“自制快乐素”?两种益生菌联手改善肠易激综合征 (2025-10-22)
- 招聘启事-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尹茂鲁课题组 (2025-10-22)
- 从“跟跑”到“领跑” 国产医疗配备“利器”层出 (2025-10-22)
- 人均预期寿命79岁!安康中国建设“成色足” (2025-10-22)
- 《自然》子刊:华西医院大规模队列研究揭示,一些血液生物标志物或可预测抑郁症风险! (2025-10-22)
- 斯蒂瓦那托集团即用型预灌封注射器能够保证获得欧盟医疗器械法规(MDR)要求的公告机构意见,兼顾产品安全性与性能 (2025-10-21)
- NAR:癌症“劫持”了胚胎的基因剪刀?AI揭秘肿瘤高速生长的隐藏开关 (2025-10-21)
- Nature Medicine:当生命走向终点,颠覆性的发现重新定义死亡的边界 (2025-10-21)
- 山西做好2025年城乡住民根本医疗保证任务的关照 (2025-10-21)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