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M:以血中菌,寻癌之影!北大人民医院等团队发现,循环微生物组DNA可以作为肺癌早期诊断和复发预测的生物标志物 |
![]() |
CRM:以血中菌,寻癌之影!北大人民医院等团队发现,循环微生物组DNA可以作为肺癌早期诊断和复发预测的生物标志物
来源:奇点糕 2024-05-02 12:10
这项研究提供了一种基于cmDNA的全新肺癌筛查方法,能够非侵入性地、在疾病早期阶段以高敏感性对肺癌进行诊断。就在4月初公布的最新数据中,卷土重来,超越再度 霸榜 ,重新成为 全球第一大癌症 和 全球第一大癌症杀手 [1]。早期对于防治肺癌至关重要,早期时患者5年生存率超过90%,相反在转移晚期诊断时5年生存率降至5%以下。此外,约10%-50%的早期肺癌患者会在手术后复发,加剧了肺癌死亡率,需要准确预测复发风险以改善预后,决定适当的辅助治疗。
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LDCT)筛查方式虽然有效,但具有辐射暴露、成本较高等局限性。作为人体表面积最大的器官之一,肺部粘膜表面暴露于外部环境,有利于大量微生物群落的定植,正是这些微生物的存在给了科学家新的灵感,我们或许可以通过查证肺部定植微生物的身份来探出肺部的情况。
近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邱满堂等人发表在《细胞报告医学》杂志上的最新研究证明[2],从外周血中分离的循环微生物组DNA(cmDNA)具有成为肺癌早期诊断和复发生物标志物的潜力。
他们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肺癌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以及术后3年内有无复发患者的血浆样本,从而开发出基于cmDNA的肺癌诊断模型和术后复发预测模型。从性能来看,两种模型AUC值分别达到93.2%、80.9%,且肺癌诊断模型能够以高敏感性识别早期肺癌。

论文首页截图
定植于肺部的微生物,在肺癌的发展、诊断和预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肺癌中的共生细菌可以通过与细胞的交互作用促进增殖,影响癌症的转移和复发。
科学家们利用从外周血分离出的微生物DNA,即循环微生物组DNA(cmDNA),开发出新的癌症液体活检方法。研究表明,cmDNA在识别、食管腺癌和肝中具有高度诊断性能。然而,其在肺癌诊治中的潜力还需进一步研究。
此次,邱满堂等人共招募来自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江苏省老年病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的416名参与者,包括肺癌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他们对从血浆样本中提取的循环DNA(cfDNA)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未与人类DNA匹配的DNA被识别为cmDNA。

和主要成果
在基于cmDNA开发肺癌诊断模型时,研究团队将315名参与者分为训练集和两个独立测试集。
他们先是对训练集中肺癌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cmDNA特征和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提示肺癌患者的cmDNA多样性低于健康对照组,并鉴定了46种在肺癌患者中富集、130种在健康对照者中富集的菌种。

微生物组成差异
使用训练集的cmDNA差异数据,研究团队采用随机森林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肺癌诊断模型。结合两个独立测试集进行验证时,该模型的敏感性为87.7%(95%CI,78.0%-93.6%),特异性为79.4%(95%CI,67.5%-87.9%),AUC值为93.2%(95%CI,89.2%-97.2%)。肺癌患者的预测癌症评分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且根据独立测试集I,研究团队选择癌症评分0.511作为最佳截断值。
更重要的是,该模型对极早期(I 期)和小尺寸( 1cm)肿瘤的敏感性分别为86.5%和87.1%,表明其具有识别早期肺癌的强大筛查能力。

基于cmDNA的肺癌诊断模型性能
同理,在基于cmDNA开发肺癌术后复发预测模型时,研究团队将101名接受过手术的肺癌患者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
在训练集中,他们对术后3年内复发的患者和未复发的长期幸存者的术前(手术当天早上采集)cmDNA特征进行分析,鉴定特定微生物组成作为复发预测标志,构建术后复发预测模型。

微生物组成差异
在测试集中,该模型的敏感性为71.3%,特异性为84.6%,AUC值为80.9%。术后3年内复发的患者的预测复发评分高于未复发患者,且可进一步根据评分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高风险组的无复发生存期(RFS) 显著短于低风险组(p 0.001)。在预测复发风险时,Methophilaceae菌群的丰度是最重要的特征,与患者RFS显著相关(p 0.001)。

基于cmDNA的肺癌术后复发预测模型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提供了一种基于cmDNA的全新肺癌筛查方法,能够非侵入性地、在疾病早期阶段以高敏感性对肺癌进行诊断。此外,cmDNA同样能够用于预测肺癌患者的术后复发风险。这一发现有助于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可能改变当前的肺癌筛查和监测策略。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Nature Aging:胡洪波/张惠媛/吴玉章/胡佳团队绘制人类T细胞衰老图谱 (2025-10-26)
- Nat Metab:厦门大学林圣彩团队揭示葡萄糖感知通路的关闭是维持大脑髓鞘修复的关键 (2025-10-26)
- 登上Cancer Cell:恒瑞医药TROP-2 ADC药物,治疗晚期/转移性实体瘤的首次人试验数据发布 (2025-10-26)
- Science:肾脏应激源引起的线粒体DNA突变可能有助于预测未来的器官衰退 (2025-10-25)
- Nature Genetics:告别拷贝数“估算”时代——ctyper如何利用泛基因组破译重复基因的序列天书? (2025-10-25)
- 《神经元》:科学家首次发现,TREM2-T96K突变与女性患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增加相关! (2025-10-25)
- 2025年药物警戒任务会议召开 (2025-10-24)
- Nat Commun:皮肤细胞“变身”卵子?科学家开创不孕治疗新路径 (2025-10-24)
- 3D微纳机器人研究获进展 (2025-10-24)
- Science:1+1>2的智慧!蚂蚁的“建筑免疫”如何与个体隔离行为协同增强群体抗性 (2025-10-24)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