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拜耳中国科研合作奖揭晓,来自北大/清华的多位学者获奖 |
![]() |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科学家荣获 拜耳讲席教授 、 拜耳研究员 等奖项;
截至目前,已有超 220 位中国科学家获得相关奖项与资助。
拜耳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昨天共同揭晓了2024年度拜耳中国科研合作奖,其中包括 拜耳讲席教授 、 拜耳研究员 、 拜耳科研转化 和 拜耳博士后 等多个重要奖项。
拜耳中国科研合作奖旨在通过与中国顶尖大学紧密合作,表彰并资助在生命科学、医学和药物研发等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优秀学者,加强医药产业与学术界的沟通协作,促进科学基础研究应用于新药研发,从而让科研成果早日惠及患者。
今年,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严纯华教授和清华大学药学院钱锋教授荣获 拜耳讲席教授 。同时,经由拜耳专家与中国这两所顶尖学府资深学者组成的联合指导委员会评选,共有九位来自北京大学及清华大学的科学家获得2024年度 拜耳研究员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马恺助理教授、基础医学院刘志华副教授和药学院王霞副教授获2024年度 拜耳科研转化基金 资助开展科研项目。此外,来自北京大学的三名优秀青年学者获得2024年度 拜耳博士后 。
拜耳集团处方药事业部副总裁、国际研发北京中心总负责人、中国法规科学与注册事务负责人李琦和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宏伟教授为清华大学药学院钱锋教授颁发 拜耳讲席教授 。
作为联合指导委员会成员,拜耳处方药事业部全球研发高级副总裁、药物发现科学负责人Anastasia Hager博士表示: 我要祝贺所有获得拜耳中国科研合作奖的中国科学家们,正是你们的不懈探索推动着中国基础科研与创新实力的快速提升。我们非常骄傲,拜耳是最早在中国与本地科研机构和大学建立合作的跨国药企之一。在中国这个全球创新重要源头,我们长期关注并致力于发掘前沿创新成果,积极与科研机构、医药企业等各方探索深入合作,助力中国创新为全球医药产业与患者福祉做出更大贡献。
作为在中国长期承诺的重要组成,拜耳高度重视并持续关注本地科研合作,大力支持中国源头创新及新药研发转化,先后于2009年及2014年分别与清华大学及北京大学建立了长期战略科研合作,不仅开创了跨国药企与中国本土学术机构之间的科研合作,也树立了 产学研 协同发展、合作创新的典范。
拜耳集团处方药事业部副总裁、中国医药事务负责人王伟与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宏伟教授颁发 拜耳科研转化基金 奖
作为联合指导委员会成员以及2018年度 拜耳讲席教授 获得者,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宏伟教授表示: 清华大学与拜耳的十六载战略合作,深刻促进了科学精神与产业实践的融合。依托清华大学在大生命科学领域的学科与平台优势,双方在学术交流、人才托举、科研合作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深度融合、共赢发展的全新路径,在靶点发现、多肽药物开发等前沿领域取得系列突破。这不仅推动了清华相关学科跻身国际前列,同时也助力拜耳全球产品管线的优化升级。与此同时,清华大学持续整合跨学科资源,推动研究成果从实验室向临床的快速转化。
面向未来,清华大学期待与拜耳的合作迈向更深层次:首先,聚焦肿瘤、、以及心治疗等关键领域,加速靶点验证与新型疗法开发;其次,强化人工智能与多组学技术的融合应用,构建数据驱动的药物研发新范式;最后,依托清华医学院与拜耳Co.Lab,打造 基础研究-技术孵化-产业落地 的全链条生态。我们坚信,通过不懈推进 产学研医 协同创新,双方将共同攻克重大疾病挑战,为全球患者提供更具突破性的解决方案。十六年合作,初心如磐;新征程上,使命在肩。未来清华大学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前沿的布局,与拜耳携手书写跨国创新合作的崭新篇章,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与全球价值!
作为联合指导委员会成员以及2022年度 拜耳讲席教授 获得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陈雪梅教授表示: 北京大学与拜耳科研合作携手共进的历程已逾十载,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科研创新的道路上并肩前行,成绩斐然。北大凭借深厚的学术底蕴与创新精神,积极整合各方资源,通过前沿的学科建设与卓越的人才培养体系,持续为科技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展望未来,我们期待与拜耳进一步深化在肿瘤学、心肾疾病、免疫学以及细胞和基因疗法等关键领域的探索,在药物新靶点发现和开发的前沿技术领域加速前行,共同攻克科研难题。在促进人类健康的宏伟征程中,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推动生物医药领域的突破与进步,为全球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与福祉,共同书写人类健康事业的辉煌篇章。
拜耳集团处方药事业部副总裁、中国临床开发负责人戴欣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陈雪梅教授为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严纯华教授颁发 拜耳讲席教授
截至目前,共有超过220位的中国顶尖科学家及青年学者获得 拜耳讲席教授 , 拜耳研究员 等奖项。除设立中国科研合作奖外,拜耳与上述两家科研机构所建立的科研合作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105个研究项目,包括新靶点的发现及结构解析,疾病发病机理及药物作用机制研究,药物筛选,药效评价,新分子形式药物、新化学合成方法及创新剂型探索,并涵盖肿瘤学、心等多个疾病领域。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Nature子刊:超越ADC,中国博后发明ABC药物,重拳出击,精准靶向 (2025-09-16)
- Cell子刊:“滴血验癌”新突破,王延博/张硕等利用细胞外囊泡,精准检测10多种癌症 (2025-09-16)
- 47亿!派林生物易主中国生物,血液制品行业格局将重塑 (2025-09-15)
- 【9月16日直播预告】从样本到洞察:蛋白质组学智能实验室的自动化流程与AI高效赋能 (2025-09-15)
- 聚焦靶向蛋白降解、小核酸、多肽、细胞治疗等热点议题,与60+行业领袖共探生物医药未来。10月16-17日,深圳,期待您的加入! (2025-09-15)
- Nature子刊:个性化定制碱基编辑器,治疗致命血管疾病 (2025-09-15)
- 智力出现障碍的罪魁祸首!Cell Rep:两种“染色质管家”联手失控,神经元“身份混乱”致认知受损 (2025-09-15)
- Nature系列综述:刘光慧等全面概述人类和非人灵长类衰老标志物 (2025-09-15)
- Cell Syst:肠道微生物的“抗癌奇兵”!科学家阐明2-甲基异柠檬酸的抗癌新发现 (2025-09-15)
- Cell Rep:“逃避”还是“面对”?梅林团队发现了大脑“逃避开关”的秘密,还为焦虑及抑郁等疾病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2025-09-14)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