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TT:揭秘肺癌“钻石突变”ALK的另一面!海内外华人学者合作揭示,RNase1可与野生型ALK结合并激活促癌信号通路 |
![]() |
STTT:揭秘肺癌“钻石突变”ALK的另一面!海内外华人学者合作揭示,RNase1可与野生型ALK结合并激活促癌信号通路
来源:奇点糕 2025-04-26 14:00
现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类靶向药对RDAA阳性NSCLC患者的初步治疗应答可观,9例患者中有5例达到缓解(含2例完全缓解)。近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伦旭、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洪明奇等海内外华人研究者合作,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期刊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就首次揭示,人体内未发生基因变异的野生型ALK蛋白,也可与核糖核酸酶1(RNase1)结合后,激活促癌信号通路!
换句话说,能被现有靶向药针对的ALK重排/融合基因变异,竟然不是ALK的唯一促癌方式,而野生型ALK的促癌作用就被长期忽视了,且RNase1驱动ALK激活(RDAA)的发生率并不低,在中检出率或达到8.5-10.4%,可能是不容忽视的全新驱动因子。同时,研究也带来了一个好消息:现有酪氨酸(TKI)类靶向药对RDAA阳性NSCLC患者的初步治疗应答可观,9例患者中有5例达到缓解(含2例完全缓解)[1]。
作为一种受体酪氨酸激酶(RTK),ALK在胚胎发育阶段正常调控神经系统发育时的激活,需要依赖与外源性配体(如ALKAL蛋白)结合,引发受体二聚化和ALK激酶结构域的自磷酸化,进而激活下游一系列信号通路调控细胞增殖、生存和分化等进程;而在发生促癌的重排/融合基因变异时,ALK的过度激活及促癌,则变为了非配体依赖性。
而在十几年前的初步探索中,先被发现促进肺癌发生发展的是ALK重排/融合基因变异,所以学界研究的重点也是抑制ALK变异体的过度激活,检出率并不高的野生型ALK及其激活机制和影响,基本算是被无视了。直到近年来才有研究发现,与ALK结构高度相似的ROS1等RTKs,可被核糖核酸酶(RNase)家族成员结合并激活,打开下游促癌信号通路[2-3]。
因此在本次研究中,研究者们一上来就对全部13种人类分泌型RNase进行筛选,发现RNase1能特异结合人类肺中的内源性野生型ALK,并诱导其关键位点(Y1604与Y1282/1283)磷酸化激活,亲和力和活化作用都与ALK的经典配体ALKAL2相当,这不仅是找到了RNase1的 非典型 功能,更是提示野生型ALK同样有激活促癌的可能。
RNase1可与野生型ALK结合,并作为配体将其激活
接下来,研究者们在细胞和小鼠实验中评估了RNase1与ALK结合并将其激活,即RDAA对癌细胞的影响,证实过表达RNase1可增强癌细胞增殖与迁移等关键能力,敲低ALK则可使该影响完全逆转,且RDAA阳性癌细胞(即共表达RNase1和ALK)的成瘤能力,与最常见的EML4-ALK融合阳性癌细胞相当,证实了它的促癌作用;同时,RNase1水平与磷酸化ALK(p-ALK)表达和肿瘤体积呈显著正相关,具有成为Biomarker的潜力。
RDAA符合促癌驱动基因变异标准
信号通路层面的进一步分析也证实,RDAA不仅促癌的影响与ALK重排接近,二者激活的下游信号通路和关键改变(如STAT3信号、上调PD-L1表达等)也大致相似。既然如此相像,那用现有ALK抑制剂来治疗RDAA阳性患者,是否可行呢?
研究者们先是在多个临床前模型中证实,RDAA阳性癌细胞及肿瘤对ALK抑制剂高度敏感,随后分析了48例NSCLC患者(非ALK重排/融合阳性)及15名对照人群,发现NSCLC患者外周血中的RNase1浓度明显升高,且能够对应到肿瘤组织高表达RNase1;用检测性单抗(检测RNase1或发生磷酸化的野生型ALK)评估的结果则显示,两个独立NSCLC队列(样本量分别为48例和1173例)中的RDAA阳性患者占比分别为10.4%和8.5%。
最后,在研究者们启动的一项早期临床研究中,9例接受ALK抑制剂(恩沙替尼或克唑替尼)作为后线治疗的RDAA阳性肺癌患者,有5例实现客观缓解(含2例完全缓解),客观缓解率(ORR)达到55.6%,疾病控制率(DCR)则为88.9%,且接受克唑替尼治疗的4例患者总生存期(OS)都超过了35个月,提示了RDAA阳性患者显著的治疗获益,ALK抑制剂的适用人群和适合的NSCLC患者,或许自此都将再多一大批了~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47亿!派林生物易主中国生物,血液制品行业格局将重塑 (2025-09-15)
- 【9月16日直播预告】从样本到洞察:蛋白质组学智能实验室的自动化流程与AI高效赋能 (2025-09-15)
- 聚焦靶向蛋白降解、小核酸、多肽、细胞治疗等热点议题,与60+行业领袖共探生物医药未来。10月16-17日,深圳,期待您的加入! (2025-09-15)
- Nature子刊:个性化定制碱基编辑器,治疗致命血管疾病 (2025-09-15)
- 智力出现障碍的罪魁祸首!Cell Rep:两种“染色质管家”联手失控,神经元“身份混乱”致认知受损 (2025-09-15)
- Nature系列综述:刘光慧等全面概述人类和非人灵长类衰老标志物 (2025-09-15)
- Cell Syst:肠道微生物的“抗癌奇兵”!科学家阐明2-甲基异柠檬酸的抗癌新发现 (2025-09-15)
- Cell Rep:“逃避”还是“面对”?梅林团队发现了大脑“逃避开关”的秘密,还为焦虑及抑郁等疾病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2025-09-14)
- 明眸皓齿打一生肖,原创解析解答落实 (2025-09-13)
- “诺奖风向标”拉斯克奖出炉,相分离研究先驱获奖,他们阐明了低复杂度结构域的结构和功能 (2025-09-13)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