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保健品品牌动态 > 保健品在销售中遭遇卖场歧视

保健品在销售中遭遇卖场歧视

  在大卖场的商品结构中,保健品在销售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一般来说,卖场会根据保健品在销售、品牌、毛利和费用等方面的表现,划分业绩商品(卖场的业绩保障)、品牌商品(卖场用以吸引客人和塑造形象)、毛利商品(卖场的毛利来源)和费用商品(卖场的费用来源重点)。


  保健品行业中几乎所有卖场都把保健品归属于费用商品,保健品厂家的合同条件和促销条件都比一般厂家高,换算成费用销售的比例来看,如果一般快速消费品厂家在20%左右,保健品厂家几乎要高出一倍多,40%的保健品在销售中的费用销售比在保健品厂家中很常见,有的高达50%以上,甚至费用倒挂。


  为什么会这样?卖场对保健品的销售有歧视政策?其实不是,我们来看看,卖场采购是怎么想的:保健品在保健品行业中基本是概念性商品,很难只用原料来核算成本,对于这类“华丽”商品,采购的“刀子”举得很高。保健品炒作厉害,广告频繁,采购会推算高昂的广告费用包含在商品的毛利里,既然线上投那么多,在终端投也是应该的。

 
  严格意义上说,不是卖场让保健品在销售中吃亏,而是保健品厂家让保健品厂家亏损,是厂家的竞争决定了这种结局,卖场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换句话说,即便没有大卖场这种业态的存在,厂家的竞争还是存在,战火可能只是转移到了另外的战场,比如批发市场、礼品店、药店而已。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