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生物医药蓄势待发 |
![]() |
近日,宜昌市政协主席李泉介绍说,“十一五期间,宜昌市的生物医药产业将有重大突破。我们近期的规划是2009年过40亿元,2010年过50亿元,2012年过100亿元。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优胜企业,努力实现产值过50亿元1家,过10亿元6家,过亿5元家。”
李泉的信心来自该市近两年来医药产值的快速增长,即使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该市医药工业依然飞速增长,今年1~4月增长达58.5%,全年预计产业产值将达到47亿~50亿元。
优化政策环境
助推产业升级
“虽然宜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已经显示出了勃勃生机,但与加快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李泉认为,产业集聚度不高使宜昌市医药企业无法享受集群化带来的好处和效益,该市虽有33家医药企业,但没有形成一个空间上的集聚,同时产品空间的过度狭小,企业实力积累有限,难以成长壮大,除东阳光公司等少数企业外,其他企业基本靠过去留下来的一点普药支撑,或者是走国内仿制药的路子。
“更为要命的是宜昌医药发展缺乏必要的政策环境。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典型的‘三高一长’特征,投资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研发风险全部由企业承担,企业实力有限,压力过大。”李泉建议,应在产业发展环境、产业布局、政策措施等方面,营造一种有利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氛围。他表示,发展关系宜昌经济发展的全局,生物医药产业,宜昌将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他建议,省政府将宜昌生物医药产业园纳入“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总体布局之中享受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相关政策,在项目计划、科技立项、风险资金等方面,加强对宜昌生物医药产业的扶持。
同时,研究出台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设立生物医药产业创业基金、鼓励研发创新、实施人才战略等,创造有利于生物医药产业成长的政策环境。
“在此基础上,加强关联产业链接,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目前,宜昌医药产业已经形成以宜昌人福药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专业领域创新开发群,以宜都东阳光制药为代表的世界最前沿项目创新开发群和以湖北恒安药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紧跟世界畅销产品仿制开发集群。
优质资源
领跑宜昌医药经济
受医药市场利好的鼓舞,近日宜昌市医药产业呈现出一片兴旺景象:
东阳光药业在三期扩能产红霉素3000吨的基础上,积极上马第四期生产线,预计产能提升到5000吨水平上,仅此一项,单品种销售收入就能达到40亿元。三峡药业在投资2000万元进行硫酸新霉素扩产技术改造同时,斥资4.1亿元建设三峡药业科技园项目。国内麻醉药品坐头把交椅的人福药业亦出手大方--投资2.4亿元用于冻干粉针剂和小容量注射剂项目,项目建成将为公司销售收入过10亿元提供支撑……
据了解,宜昌现有医药生产企业33家,其中药品生产企业15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2家,药包材生产企业6家。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从包装、辅料到原料药、制剂全领域覆盖整个医药产业的完整的产业链。2008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6家,其中过5亿元的3家,过4亿元的1家,过2亿元的2家。
“这6家过亿元的企业就是宜昌医药产业发展的龙头--产值占行业全部产值的90%以上。”该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汪小平介绍,这些领跑宜昌医药产业的龙头企业具有快速发展的明显特征:
一是行业智力支持完备,核心竞争力不断壮大。宜昌医药工业30年的发展为该市生物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集聚了难得的技术力量。这些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企业,其中高级职称174人,中级职称715人,初级职称3774人,占全行业从业人员的近40%。其中,执业药师352人。近年来,全行业获得各类科技进步奖项44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0项,市级33项。同时,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拥有一大批专利技术,现有各类专利33项,其中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16项,外观设计1项,这些专利技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在质量管理方面,6家企业通过了美国FDA的cGMP认证、10家企业通过了欧盟EMEA的GMP认证,其中有些企业还是一些产品标准的制定者。
二是医药品种丰富,产品优势显著。该市共有生物医药等种类批准文号600个,产品类型主要有:化学原料药、制剂、卫生材料、药品包装等。其中,东阳光药业的红霉素发酵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产量约占全球红霉素总产量的1/8以上。三峡药业生产的硫酸新霉素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国际市场占有率达60%,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该公司生产的色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产量位列全国前三,技术和产能位居全国之首。宜昌人福药业是目前国内三大麻醉药品定点生产企业之一,主导产品芬太尼系列麻醉镇痛药年销售额3亿元以上,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华强科技主导产品药用丁基橡胶瓶塞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3.4亿元,独占全国市场30%,连续10年稳居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三是企业技术支撑强劲,可持续发展态势明显。全行业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医药共性技术研发中心1家。东阳光药业的新药开发研究所,拥有260余人的研发团队,在研发投入上,东阳光对技术研发经费实行饱和式投入,每年用于项目研发及科技创新奖励的资金达到3000万元以上,2008年新药开发投入3亿元;人福药业2008年投入2000万元,占销售总额的5%,2009年拟投入3000万元,占销售总额的6%。不断加大的资金投入为新产品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目前,宜昌医药企业拥有新药证书185个,正在做临床前研究的一类新药12个、二类新药1个、三类新药19个,加之五、六类新药,及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和已完成临床试验的各类新药共达80多个。这为该市医药产业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医药网新闻
李泉的信心来自该市近两年来医药产值的快速增长,即使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该市医药工业依然飞速增长,今年1~4月增长达58.5%,全年预计产业产值将达到47亿~50亿元。
优化政策环境
助推产业升级
“虽然宜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已经显示出了勃勃生机,但与加快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李泉认为,产业集聚度不高使宜昌市医药企业无法享受集群化带来的好处和效益,该市虽有33家医药企业,但没有形成一个空间上的集聚,同时产品空间的过度狭小,企业实力积累有限,难以成长壮大,除东阳光公司等少数企业外,其他企业基本靠过去留下来的一点普药支撑,或者是走国内仿制药的路子。
“更为要命的是宜昌医药发展缺乏必要的政策环境。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典型的‘三高一长’特征,投资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研发风险全部由企业承担,企业实力有限,压力过大。”李泉建议,应在产业发展环境、产业布局、政策措施等方面,营造一种有利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氛围。他表示,发展关系宜昌经济发展的全局,生物医药产业,宜昌将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他建议,省政府将宜昌生物医药产业园纳入“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总体布局之中享受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相关政策,在项目计划、科技立项、风险资金等方面,加强对宜昌生物医药产业的扶持。
同时,研究出台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设立生物医药产业创业基金、鼓励研发创新、实施人才战略等,创造有利于生物医药产业成长的政策环境。
“在此基础上,加强关联产业链接,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目前,宜昌医药产业已经形成以宜昌人福药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专业领域创新开发群,以宜都东阳光制药为代表的世界最前沿项目创新开发群和以湖北恒安药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紧跟世界畅销产品仿制开发集群。
优质资源
领跑宜昌医药经济
受医药市场利好的鼓舞,近日宜昌市医药产业呈现出一片兴旺景象:
东阳光药业在三期扩能产红霉素3000吨的基础上,积极上马第四期生产线,预计产能提升到5000吨水平上,仅此一项,单品种销售收入就能达到40亿元。三峡药业在投资2000万元进行硫酸新霉素扩产技术改造同时,斥资4.1亿元建设三峡药业科技园项目。国内麻醉药品坐头把交椅的人福药业亦出手大方--投资2.4亿元用于冻干粉针剂和小容量注射剂项目,项目建成将为公司销售收入过10亿元提供支撑……
据了解,宜昌现有医药生产企业33家,其中药品生产企业15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2家,药包材生产企业6家。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从包装、辅料到原料药、制剂全领域覆盖整个医药产业的完整的产业链。2008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6家,其中过5亿元的3家,过4亿元的1家,过2亿元的2家。
“这6家过亿元的企业就是宜昌医药产业发展的龙头--产值占行业全部产值的90%以上。”该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汪小平介绍,这些领跑宜昌医药产业的龙头企业具有快速发展的明显特征:
一是行业智力支持完备,核心竞争力不断壮大。宜昌医药工业30年的发展为该市生物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集聚了难得的技术力量。这些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企业,其中高级职称174人,中级职称715人,初级职称3774人,占全行业从业人员的近40%。其中,执业药师352人。近年来,全行业获得各类科技进步奖项44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0项,市级33项。同时,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拥有一大批专利技术,现有各类专利33项,其中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16项,外观设计1项,这些专利技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在质量管理方面,6家企业通过了美国FDA的cGMP认证、10家企业通过了欧盟EMEA的GMP认证,其中有些企业还是一些产品标准的制定者。
二是医药品种丰富,产品优势显著。该市共有生物医药等种类批准文号600个,产品类型主要有:化学原料药、制剂、卫生材料、药品包装等。其中,东阳光药业的红霉素发酵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产量约占全球红霉素总产量的1/8以上。三峡药业生产的硫酸新霉素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国际市场占有率达60%,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该公司生产的色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产量位列全国前三,技术和产能位居全国之首。宜昌人福药业是目前国内三大麻醉药品定点生产企业之一,主导产品芬太尼系列麻醉镇痛药年销售额3亿元以上,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华强科技主导产品药用丁基橡胶瓶塞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3.4亿元,独占全国市场30%,连续10年稳居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三是企业技术支撑强劲,可持续发展态势明显。全行业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医药共性技术研发中心1家。东阳光药业的新药开发研究所,拥有260余人的研发团队,在研发投入上,东阳光对技术研发经费实行饱和式投入,每年用于项目研发及科技创新奖励的资金达到3000万元以上,2008年新药开发投入3亿元;人福药业2008年投入2000万元,占销售总额的5%,2009年拟投入3000万元,占销售总额的6%。不断加大的资金投入为新产品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目前,宜昌医药企业拥有新药证书185个,正在做临床前研究的一类新药12个、二类新药1个、三类新药19个,加之五、六类新药,及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和已完成临床试验的各类新药共达80多个。这为该市医药产业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从免陪照料到智能医疗 粤病院立异服务加强医护协同效能 (2025-05-09)
- 投资超20亿元 罗氏制药在上海浦东新建临盆基地 (2025-05-09)
- 有前提的二级及以上综合病院要开设老年医学科 (2025-05-09)
- 海南自贸港扩展开放匆匆医药家当倒退 (2025-05-08)
- 黄果在上海、江苏等地调研推动医药家当数智化转型 (2025-05-07)
- 江西省医保医用耗材付出治理目次(2025年) (2025-05-07)
- 医疗东西成“银发族”安康礼单“新宠” (2025-05-06)
- 你想晓得的生养保险政策都在这里!一文读懂→ (2025-05-06)
- 海南推出“工信8+2”政策系统 加码支持生物医药高质量倒退 (2025-04-30)
- 药易购一季度净利腰斩,转型“虚火”难掩盈利困局 (2025-04-29)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