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药品新包装药商获利 |
![]() |
中国各地10月22日起正式实施调整后的药物零售价格,与现行政府规定的零售指导价比,此次约有45%的品种价格作了适当下调,平均降幅12%左右;约有49%的品种市场价格未作调整,继续按现行价格执行;还有约6%的品种适当提高了价格。
药品降价,这是一件好事,以前也出现过多次。但先前药品每次降价,往往都产生一种奇怪现象,列入降价行列的药品先是死去--从市面上消失,不久却被换一个包装、换一个名称,经过一番改头换面重新登场,而且价格比以前更高。降价药品如此“死去活来”,获利的是药企、药商,受损的却是患者。
当下,如何防止这种怪象重演,当注意三点:
一要严格审批药企推出的“新药品”。遭遇“降价死”后,一些药品之所以能变个脸“活”过来,关键是相关部门缺乏信息跟踪和反馈机制。如果主管部门能够从药品生产和经营的规律出发,牢牢把紧新药的审批程序,那么,低价药品的“死去”就不会那么容易,“活来”就更为艰难了。
二要实行低价药品生产补助制度。在德国,对患者需要而且价廉的药品,在招标确定生产药企之后,为了确保药企的生产量和供应量,政府建立了一种补助制度,当药品出厂价与成本价出现差亏时,政府就给予药企一定补助。同时,对这些生产低价药品的药企,在税收方面政府还给予适当优惠,让药企有利可图,从而保证低价药品市场供给的充足性和持久性。
三要加强构建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的公益事业属性。这些年来,一些被降价的药品之所以很快被市场抛弃,这与我国现行的药品生产销售制度密不可分。一方面我国药品生产企业数千家,竞争非常激烈。为了生存和发展,当降价药品无利可图或少利可图时,药企让其“死去”就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药品销售渠道又往往掌控在以医院为代表的医疗机构手里,这些机构大部分又被国有企业所垄断。这种垄断经营模式,决定了医疗结构在选择药品时的强势地位,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他们当然愿意选择那些高利润的药品。而这也是国家多次发布药品降价令,消费者却屡屡在市场上难以买到低价药的症结所在。
所以,当务之急是让医和药两大体系彻底分离,让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变成真正的公益事业,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状况。

- 相关报道
-
- 科创为翼守正出新——益康药业的中医药现代化探索之路 (2025-08-07)
- 西格列他钠(双洛平®)治疗MASH研究成果登顶国际肝病学顶刊 (2025-08-07)
- 第十一批国度组织药品集采报量正式启动 (2025-08-07)
- 政策问答:第十一批药品集采医疗机构报量 (2025-08-07)
- 近60亿美元超年夜订单!海量资金正涌向AI制药 (2025-08-07)
- Cell Genomics:李川昀/程强团队发现,让人类大脑更智慧的新基因,也让人类更易患癌 (2025-08-07)
- 宁波宝轩堂医药有限公司:以质量为基、以责任为翼,铸就医药行业标杆企业 (2025-08-07)
- 最接近真实大脑发育情况的 “类大脑” 模型出世!最新Adv. Sci:首次构建出具有早期血管化特征的多区域脑类器官 (2025-08-07)
- Nature Biotechnology:解码RNA的第四维度——结构即信息,动态调控基因表达的新法则 (2025-08-07)
- 创新失眠药物莱博雷生正式发往医院及指定药店 (2025-08-07)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