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出游要防这些毒虫 |
![]() |
毒虫1号:刺毛虫,俗称八角毛或洋辣子。
生活在各种树木、草地上。刺毛虫爬到皮肤上,其毒汁进入皮肤,会引起皮肤损害。受害部位皮肤发出大量黄豆大的红色疹子,疹子中间有针头大水疱,患处皮肤有瘙痒、刺痛、灼热感。
应对:迅速用橡皮膏粘去患处的毒毛,然后涂搽炉甘石洗剂。
毒虫2号:隐翅虫,亦称翘屁股。
常出没于山林中、居家环境、矮树林;夏天的傍晚,尤其是灯光下最多。皮肤被隐翅虫爬过处奇痒难忍,其毒液还会使皮肤起泡、溃烂、流水。
应对:当隐翅虫落到身上时,千万不能用手去拍打,应将其弹开或用嘴吹开、用扇子扇开。
毒虫3号:蜂。
蜜蜂、黄蜂雌蜂腹部有分泌蜂毒的毒腺,毒刺还会发生折断而留在皮肤内。
蜂蜇伤多见于面部、颈部或手背等暴露部位,局部红肿和刺痛,数小时后自行消退,无全身症状。如果蜂刺留在伤口内(在红肿中心有一黑色小点),有时局部可引起化脓。黄蜂蛰伤的局部症状较重,可引起头晕、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昏迷或者迅速死亡。过敏性体质的人可能反应更大。
应对:要检查有无毒刺埋在皮肤里面,如果有毒刺埋在皮肤里面,可用镊子将毒刺拔出;或者用酒精消毒皮肤后,用消毒过的针头将毒刺挑出,或用胶布粘贴法取出蜂刺,但不要挤压。症状无法减轻或疼痛难忍,要及时就医。
毒虫4号:蜈蚣,俗称百脚虫。
蜈蚣喜欢躲藏在阴暗潮湿的墙角、砖缝或者水沟等处。毒爪刺入人体皮肤时放出毒汁,使局部皮肤发生红肿,毒爪刺入处有两个暗红色点,被咬处会感到烧灼痛和刺痒。严重的可有全身症状,如头痛、呕吐、发热以及肢体麻木等。
应对:被蜈蚣蜇伤后的治疗方法与蜂蜇伤相似,但蜈蚣的毒爪不会断落在皮肤内。有条件的要就医。

- 相关报道
-
- 专家解读:强降雨后,如何预防传染病发生 (2025-08-05)
- 保卫人体“化工厂” 专家呼吁推动肝病早筛早治 (2025-08-04)
- 广东一周新增70例登革热病例 疾控中心提醒防蚊灭蚊 (2025-07-31)
- 中疾控: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可治 无人传人迹象 (2025-07-24)
- 急诊专家提醒:中暑急救,这些步骤至关重要 (2025-07-22)
- 广东疾控: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 发现的病例均为轻症 (2025-07-22)
- 暑期就诊高峰背后:运动不足成多种儿童疾病“共因” (2025-07-21)
- “三伏贴”究竟应该怎么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特别提醒 (2025-07-16)
- 中疾控:建议公众暑期出游关注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和健康提示 (2025-07-14)
- 高温湿热如何祛湿养生?医务人员分享夏至健康攻略 (2025-06-19)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