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胶囊去哪”成谜,源于利益链未断 |
![]() |
如果监管只是停留于把毒胶囊公司关停,却没有追查买家,没有将整个利益链条摧毁,一旦风声过去,很容易就死灰复燃。
据报道,浙江宁海检察院通报了一起非法生产毒胶囊案件。几名不法分子从今年2月至7月非法生产毒胶囊,除了被现场查获的之外,还有9000万粒毒胶囊已经全部进入了流通市常目前,警方仍在全力追查中。
两年前,央视曝光毒胶囊事件,揭开了这个危害甚巨的行当。当时各地警方和监管部门严阵以待,关停了很多违法违规药厂,并抓捕了多名犯罪嫌疑人。可不曾想到,仅仅两年之后毒胶囊案件的续集就开始上演,仅仅一个小窝点的产量就如此巨大,至今仍有9000万粒毒胶囊流入市场,有些可能已被服用,对民众健康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危害。
依法追究不法分子之外,当下我们更想追问的是当地相关部门的监管。从报道来看,这一次生产毒胶囊的并非是什么严密的犯罪团伙,只是一个原药厂的工人,用工资抵来公司生产空心胶囊的设备,租了四间厂房、招了十个工人就开始生产、销售。这样一个甚至没有太加掩饰的窝点,竟然足足生产了五个月,直到有群众举报,当地公安和食药监局才开始联合执法。
监管部门的反应何以如此迟缓?要知道生产毒胶囊在当地是有历史的,本应是当地监管的重点。事实上,此次组织生产毒胶囊的头目潘某和那些工人,都是因上一轮关停大量的违法违规的药厂而失业,因为没工作再加上知道这非法行当利润高,所以才一拍即合。而他们所谓熟悉销路,很可能也是沿用过去的各种渠道,否则很难在这么短时间,搞出这么大的销量。
在已有前车之鉴的情况下,相关部门却不能及时察觉非法窝点的出现,难逃失职之嫌;另一层面,此前的监管整治是否浮于表面,也需要反思。很显然,如果监管只是停留于把毒胶囊公司关停,却没有追查买家,没有将整个利益链条摧毁,一旦风声过去,很容易就死灰复燃。这一次查获非法窝点已经一月有余,却仍未搞清大量毒胶囊的去向,也印证了相关部门对非法链条尚未掌握。
同样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当地在7月22日已经查处非法窝点,明知有9000万粒毒胶囊不知所踪、可能对民众造成健康威胁的情况下,为何不第一时间对外界通报?及时的信息通报,不光可以发动社会力量,共同追查毒胶囊去向的蛛丝马迹,也可以提醒公众多加注意,多从正规渠道购买相关药物,避免误食。这种有意无意的捂盖子,是对公众安全的不负责。
毒胶囊的危害性毋庸多言,希望相关部门尽快查清那9000万粒的去向,将购买、使用毒胶囊的药企一网打尽,并完善药品的监管和信息通报机制。对监管可能存在的疏漏和失职,一并追究问责,如此才能根除毒胶囊生存的土壤。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互联网 + 照顾护士”服务形式或缓解家庭医疗照顾护士难题 (2025-05-14)
- 3家药企垄断质料药被罚没3.25亿元 (2025-05-14)
- 新疆:慎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已笼罩74个县(市、区) (2025-05-14)
- 上海市调整可另免费一次性使用医疗东西目次 (2025-05-13)
- 青海对于推动医保药品间接结算的关照 (2025-05-13)
- 河北省《医疗机构药物警戒技术规范》处所尺度宣布 (2025-05-12)
- 从免陪照料到智能医疗 粤病院立异服务加强医护协同效能 (2025-05-09)
- 投资超20亿元 罗氏制药在上海浦东新建临盆基地 (2025-05-09)
- 有前提的二级及以上综合病院要开设老年医学科 (2025-05-09)
- 海南自贸港扩展开放匆匆医药家当倒退 (2025-05-08)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