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新闻 > “限用清单”背后勾勒出控费路径

“限用清单”背后勾勒出控费路径

明星医改城市福建三明再次成为台风眼。三明市卫生局最新消息,含内科、外科、妇科和儿科在内共计53种常见并多发病被叫停输液。这是继安徽省卫计委之后第二个严控静脉输液的地方。《三明市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中要求定期开展静脉输液处方点评,严格控制不合理使用静脉输液带来的医药费用上涨、就医时间延长、医疗风险增加等系列问题。

1个月,2个地区,53种常见并多发病被限制输液,一场合理用药攻坚战打响。让医生回归看病的角色,让药品回归治病的功能,这是改革的初衷。一位不愿具名的上市公司高管对记者表示,这些地方都是国家医改试点区,其相继严管输液的举措引发业界关注,示范效应暂难下定论,但会带来限令区域临床用药结构的调整,大输液和抗生素产品将直接受到影响。

严控风险

受访企业均表示,短期内影响不大,但形势不容乐观。

上月中旬,安徽省卫计委加强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指令一石激起千层浪。不足一月,被政府推崇的三明市同样对这53种病拉闸限用,此举被认为是管理部门志在落实《关于做好2014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不免让人产生遐想。

华润集团双鹤药业总裁李昕一语成谶。他此前研判,从国家层面来讲,管控大输液、抗生素滥用是未来趋势。安徽开了头,其他地方会有跟进。作为双鹤药业负责人,他也在密切关注各省新情况。就大输液而言,门诊输液约90%是作为载体和溶媒功能与冻干粉针剂等联合使用,尤其是抗炎类药物多需输液用药。具体有多大影响,还看地方政策的执行尺度。李昕指出。

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合理用药。三明市也好,安徽省也罢,旨在规范用药行为,主张合理控费。当前地方的探路,操作上尚缺配套激励,也没有系统的约束机制,仅通过一纸公文来限制医生行为的作用有限。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玲教授分析道,改变医生处方行为关键在医保。

她认为,临床上过度输液与医患双方都有关系。医生最重要的是掌握合理用药原则,而医保运行质量的提高对不合理诊疗行为会有很强制约。另一方面,医生的服务价值和待遇得到保障,三医联动才能奏效。

严控输液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利益的切割和固有习惯的破除。地方性文件与国家卫计委强推的限抗令均意在打破僵局。李昕称,输液产业将越来越集中,地方限用输液,若其他用药大省效仿,优胜劣汰进度会更快。

殃及池鱼?

输液并非独自繁荣,它很大部分肩负着载体的功能。换言之,上述常见并多发病限制输液意味着不少关联药品会受牵连。记者联系了两家关联企业,相关负责人均表示不便发表评论。

企业往往只能顺应。某制药企业分管营销工作的林姓负责人告诉记者,观察政策走势,规范临床使用抗生素和中药注射剂是大势。不过,限制门诊输液,除大输液外,受影响的首当其冲当属抗生素及中药注射剂。尤其是近两年很火的中药抗生素,痰热清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等单品受影响会较大。

当然也不能过于悲观。林钟展认为,中药注射剂的核心市场即心血管领域的产品受冲击有限。他的理由是,像心脑血管这类关联产品的临床使用多在住院部。同时,政策调整腾出来的空间,对口服制剂和小水针是利好。

此外,像热毒宁注射液等这类产品,临床需求相对刚性。今年上半年,热毒宁注射液销售增速明显,目前覆盖医院2000多家,并逐渐向呼吸科、急诊科等成人科室推广。专家分析,控费将成为医院新常态,尤其是中药所占医院制剂的比重较大。况且输液减少会带来口服剂型用量加大,但以口服制剂弥补医院既有利益的难度较大,注射剂获利更高。

9月初,三明市医保基金管理中心正式对进口药品实施限价:同药同价,不分进口和国产,否则高出的部分医保不予报销。安徽省将克林霉素注射液、氨曲南等25种药品纳入新农合预警管理名单,这些药品的使用限额调整为上一年度实际使用量的六成。开注射液不会跑方,开口服制剂容易跑方。有关专家表示,推动合理用药,医生是关键;其次,医保基金重在科学运行,也重在管理。

随着医保作为购买主体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其运行方向将直接影响医生处方,进而影响药品供给。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