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互联网+遇上医疗:诸侯纷争 锁定医生 |
![]() |
医药网11月16日讯 在“互联网+”大潮之下,互联网医疗也逐渐形成风口。不仅民间热议,高层领导亦频频关注。就在11月12日,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也专程赴康美药业(600518,股吧)调研“互联网+医疗”项目。
与此同时,在珠海举办的“2015横琴国际医疗健康产业高峰论坛暨投融资大会”上,关于互联网医疗的讨论也是精彩纷呈。
资本的嗅觉总是最敏锐的,记者在大会互联网医疗分论坛上获得的数据显示:2014年,互联网医疗领域的融资额同比增长3倍,2015年前三季度融资增速也达到两倍。
互联网医疗为什么会如此火热?互联网医疗生长的土壤是什么?互联网到底能给医疗带来哪些改变?互联网医疗的核心究竟是什么?会场上诸多业内翘楚的精彩发言一一为我们解开互联网医疗的神秘面纱。
互联网医疗的土壤:
看病难看病贵
就如同“打车难”成就了滴滴打车,中国人常常抱怨的“看病难、看病贵”也造就了互联网医疗的生存土壤。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一针见血地指出,互联网医疗的诞生与我国医疗行业的落后现状有着紧密的联系。他认为,我国医疗行业目前存在三大痼疾。
第一,是医疗资源分布的严重不均。简而言之,全国最优质的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北上广等少数地区,而一个城市内最好的医疗资源都集中在三甲医院;与此同时,最优秀的医生也都被三甲医院挖走,留在广大基层地区的优秀医生以及医疗资源少之又少。
朱恒鹏提供的调研数据显示,青岛市共拥有80多家医院,其中8家三级医院占据全市近80%的医疗市场份额;而另一座沿海城市的数据更为惊人,其市内三级医院的市场份额达到93%。“试问当三级医院吃掉了93%的市场份额,这个城市的一级、二级医院如何存活?”
第二,是由于居民医疗习惯导致的医患错配。朱恒鹏表示,现在广大老百姓(603883,股吧)的就医习惯是,大病小病都跑北上广,感冒发烧都跑同济、协和。“三甲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却门可罗雀,这种高射炮打蚊子的做法,看病能不难、能不贵吗?”
“我之前做调研的时候,不少门诊专家告诉我,在他们一天挂的号当中,有高达60%甚至找错了专科;剩下的40%中,一半虽然找对了专科,但却是根本无须专家医师操刀的小病;而剩下的一半才是真正值得专家诊疗的病症。”朱恒鹏指出,大量错配的医疗诊断,使得社会资源产生严重浪费。
第三,是落后的医疗模式,即价格扭曲和体制扭曲的“以药养医”,这也是我国医疗体制的长期顽疾。虽然党的“十七大”已经明确提出“医药分开”的改革思路,但却迟迟未能得到落实。“医生开的处方不能外流,必须要患者在院内拿药,其才能获得更多回报,同时医院才能获得更多收入,这也是医药分开的最大阻力所在。”
针对这一顽疾,朱恒鹏认为,只需做到三点即可破解:
其一,放开处方药的网上销售。目前,由于“临床不能做市场”,绝大多数处方药只能在医院凭处方购买,而网上放开则直接打破了这一行政垄断。
其二,放开医生网上诊断,特别是允许医生处方外流。患者在网上获取医生的处方后,可随即网上下单购药。
其三,开放医保账户针对医生网上诊疗费用的支付。相比之下,医生与其冒着风险去拿药品“回扣”,不如大大方方从网上收取诊疗费用;同时,由于处方在网上曝光,其开处方的公平公允与否也直接决定了医生自身的信誉和评价。
“当大量诊断能够通过上述改革思路在网上完成时,分级诊断也就自然而然形成,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也将相当程度缓解。这也是我在互联网医疗上的一个‘中国梦’。”朱恒鹏表示。
互联网+医疗
到底+什么?
“我们常说互联网+,但加这加那,究竟加什么,一定要回归问题的本质。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我们要搞清楚互联网能改变什么,不能改变什么。”原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朱李叶未来医院创始人李俊凌直言。
在李俊凌看来,互联网在医疗方面的作用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但三个层面有着本质的不同。
第一个层面是IT方向,包括简单利用互联网为医院、病患提供信息化服务,也包括现在涌现的可穿戴设备。“这一方向绝大部分的服务都是公益性的,就好比谷歌提供的安卓系统,就是全球最大的一项公益性IT服务,虽然是社会大众需要的,但很难实现商业化。”
第二个层面是互联网应用,这一应用已经不再满足于第一层面的信息化服务,而是尽量通过一项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且把这一需求做到极致。“这一层面需要基于消费者已有的消费习惯,把服务的供应方做一个整合。比如挂号网就是一个例子,基于消费者挂号的需求,整合医院门诊为其服务。但这一层面的问题在于,只有在服务方的整合中实现最大市场份额,才能有规模化盈利的可能,这一要求难度很高。”
第三个层面是互联网+应用。李俊凌指出,真正的互联网+项目的要求是,不能仅仅满足于消费者现有的消费习惯,而是培养消费者全新的消费习惯,同时重建整个分配体系,让其中最直接创造价值的环节获得更大利益。
医药网新闻
与此同时,在珠海举办的“2015横琴国际医疗健康产业高峰论坛暨投融资大会”上,关于互联网医疗的讨论也是精彩纷呈。
资本的嗅觉总是最敏锐的,记者在大会互联网医疗分论坛上获得的数据显示:2014年,互联网医疗领域的融资额同比增长3倍,2015年前三季度融资增速也达到两倍。
互联网医疗为什么会如此火热?互联网医疗生长的土壤是什么?互联网到底能给医疗带来哪些改变?互联网医疗的核心究竟是什么?会场上诸多业内翘楚的精彩发言一一为我们解开互联网医疗的神秘面纱。
互联网医疗的土壤:
看病难看病贵
就如同“打车难”成就了滴滴打车,中国人常常抱怨的“看病难、看病贵”也造就了互联网医疗的生存土壤。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一针见血地指出,互联网医疗的诞生与我国医疗行业的落后现状有着紧密的联系。他认为,我国医疗行业目前存在三大痼疾。
第一,是医疗资源分布的严重不均。简而言之,全国最优质的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北上广等少数地区,而一个城市内最好的医疗资源都集中在三甲医院;与此同时,最优秀的医生也都被三甲医院挖走,留在广大基层地区的优秀医生以及医疗资源少之又少。
朱恒鹏提供的调研数据显示,青岛市共拥有80多家医院,其中8家三级医院占据全市近80%的医疗市场份额;而另一座沿海城市的数据更为惊人,其市内三级医院的市场份额达到93%。“试问当三级医院吃掉了93%的市场份额,这个城市的一级、二级医院如何存活?”
第二,是由于居民医疗习惯导致的医患错配。朱恒鹏表示,现在广大老百姓(603883,股吧)的就医习惯是,大病小病都跑北上广,感冒发烧都跑同济、协和。“三甲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却门可罗雀,这种高射炮打蚊子的做法,看病能不难、能不贵吗?”
“我之前做调研的时候,不少门诊专家告诉我,在他们一天挂的号当中,有高达60%甚至找错了专科;剩下的40%中,一半虽然找对了专科,但却是根本无须专家医师操刀的小病;而剩下的一半才是真正值得专家诊疗的病症。”朱恒鹏指出,大量错配的医疗诊断,使得社会资源产生严重浪费。
第三,是落后的医疗模式,即价格扭曲和体制扭曲的“以药养医”,这也是我国医疗体制的长期顽疾。虽然党的“十七大”已经明确提出“医药分开”的改革思路,但却迟迟未能得到落实。“医生开的处方不能外流,必须要患者在院内拿药,其才能获得更多回报,同时医院才能获得更多收入,这也是医药分开的最大阻力所在。”
针对这一顽疾,朱恒鹏认为,只需做到三点即可破解:
其一,放开处方药的网上销售。目前,由于“临床不能做市场”,绝大多数处方药只能在医院凭处方购买,而网上放开则直接打破了这一行政垄断。
其二,放开医生网上诊断,特别是允许医生处方外流。患者在网上获取医生的处方后,可随即网上下单购药。
其三,开放医保账户针对医生网上诊疗费用的支付。相比之下,医生与其冒着风险去拿药品“回扣”,不如大大方方从网上收取诊疗费用;同时,由于处方在网上曝光,其开处方的公平公允与否也直接决定了医生自身的信誉和评价。
“当大量诊断能够通过上述改革思路在网上完成时,分级诊断也就自然而然形成,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也将相当程度缓解。这也是我在互联网医疗上的一个‘中国梦’。”朱恒鹏表示。
互联网+医疗
到底+什么?
“我们常说互联网+,但加这加那,究竟加什么,一定要回归问题的本质。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我们要搞清楚互联网能改变什么,不能改变什么。”原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朱李叶未来医院创始人李俊凌直言。
在李俊凌看来,互联网在医疗方面的作用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但三个层面有着本质的不同。
第一个层面是IT方向,包括简单利用互联网为医院、病患提供信息化服务,也包括现在涌现的可穿戴设备。“这一方向绝大部分的服务都是公益性的,就好比谷歌提供的安卓系统,就是全球最大的一项公益性IT服务,虽然是社会大众需要的,但很难实现商业化。”
第二个层面是互联网应用,这一应用已经不再满足于第一层面的信息化服务,而是尽量通过一项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且把这一需求做到极致。“这一层面需要基于消费者已有的消费习惯,把服务的供应方做一个整合。比如挂号网就是一个例子,基于消费者挂号的需求,整合医院门诊为其服务。但这一层面的问题在于,只有在服务方的整合中实现最大市场份额,才能有规模化盈利的可能,这一要求难度很高。”
第三个层面是互联网+应用。李俊凌指出,真正的互联网+项目的要求是,不能仅仅满足于消费者现有的消费习惯,而是培养消费者全新的消费习惯,同时重建整个分配体系,让其中最直接创造价值的环节获得更大利益。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中国学者连发4篇Cell论文,登上Cell期刊封面 (2025-07-12)
- STTT:重医大/中大团队发现,伊立替康可以破肿瘤乳酸化的局,让肿瘤重新对蒽环类药物敏感! (2025-07-12)
- 复旦×上海交大合作最新Science论文:首次进行小胶质细胞替换临床治疗,成功阻断致命脑疾病进展 (2025-07-12)
- “女娲石”补骨!上海六院牵头国际多中心骨修复研究项目正式启动 (2025-07-12)
- 中国药企开始领衔ADC创新 (2025-07-12)
- 臭名昭著的“致癌物”竟摇身一变成为抗癌分子药物?!多项研究:常见于不新鲜坚果、谷物中的黄曲霉素,其天然产物或成为精准抗癌药物 (2025-07-11)
- Nature:古代欧亚大陆病原体时空分布研究有望揭示人类传染病的历史演变 (2025-07-11)
- 医药推销回款减速度:企业资金周转按下快进键 (2025-07-11)
- 《自然》:减重影响真的很大!科学家分析近20万细胞,发现减重可逆转肥胖导致的细胞衰老,但促炎巨噬细胞持续存在,或为反弹原因 (2025-07-11)
- Nature头条:尼安德特人比我们想象的更聪明,比人类早10万年掌握“炼油”技术 (2025-07-11)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