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药材行情持续下行 |
医药网5月8日讯 2018年,在全球农副产品价格普降的背景下,国内中药材连续盲目种植造成的恶果凸显,中药材天地网综合200指数(以下简称“综合200指数”)进入近20年来最长下行周期。但受质量标准提升,发票管理及辅料、包材涨价等因素影响,国内中成药及饮片价格出现明显涨幅,与中药材行情下行态势相背离。
反常现象中药材降价与后端工业品涨价并行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发布的数据,受石油价格下降及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影响,2011~2018年,全球粮价经历了长达8年的下行,创下近30年最长下行周期。据FAO预测,2019年全球谷物价格指数理论上应会小幅反弹,但难有大涨。
笔者通过多项指数模拟,发现反映国内中药材市场行情运行的综合200指数与全球粮价紧密关联。通过等比例缩放,二者保持错峰相关性,即药材价格下行多在粮价下行半年后发生。这是因为在药粮比作用下,粮价过低会刺激各地加强药材种植积极性,从而导致药材价格下跌;反之亦然。
综合200指数显示,新一波中药材下行大周期从2011年7月开始持续至今,持续时间长达7.5年。但因中药材生产的周期性特点,在2013年、2016年出现过两波反弹,这也符合中药材行情9年一个大周期、3年一个小周期的特征。在2018年的综合200指数构成品种中,涨幅前10位里没有价格翻倍的品种出现;而在2017年,价格翻倍的构成品种有2个,2016年有9个。
通过分析2018年国内OTC(非处方药品)市场销售前25位中成药品种的原料药及产品价格发现,25个样本的中药投料平均涨幅只有2.98%,除了受金银花、苦地丁等原料药涨价影响外,还受人工牛黄、人工冰片、薄荷脑、熊去氧胆酸等中药工业品涨价的影响。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中成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整体上行2.1%,但上述25种中成药的平均市场零售价格涨幅高达25.66%,明显超过整体CPI,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背后原因:产需不能对接?供给侧低端重复严重
2018年,国内中药材原料价格继续下行,与后端工业品涨价形成强烈反差,笔者认为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
一是家种药材快速发展,供给明显过剩。在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及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发展中药材生产成为热点。有分析显示,2018年全国585个贫困县几乎全在发展中药材种植,扩张前10位品种分别是柴胡、黄芪、党参、桔梗、黄芩、黄精、重楼、板蓝根、白及和金银花(见图1)。2004~2017年,综合200指数品种产能从104.73万吨增长到202.16万吨,增长了93.03%,年均增速6.65%。2018年,综合200指数品种产能突破282.68万吨,同比增速达23.30%,超过需求增速10.02个百分点,产能严重过剩(见图2)。
二是优质优价趋势明显,高品质药材供不应求。目前,国内大部分中药企业正通过加强检测、开展质量追溯和开发经典名方等手段提升产品质量。但由于生产端低水平重复种植,拉低了中药材整体价格和质量水平,造成高低品质药材价差明显。如产自河北的家种防风价格下跌到10元以下(公斤价,下同),出现烂市;而产自内蒙古的野生防风价格涨至360元以上,出现多市场断货。类似的还有低残人参与高残人参、大皂角与猪牙皂、黄枣仁与酸枣仁、软紫草与硬紫草、道地多年生黄芪与普通家种黄芪价格差异等。
三是中药材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中药饮片需求高速增长。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2017年,中成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速只有9.1%;而同时期,中药饮片工业的增速高达14.52%(见图3)。据统计,2018年中药饮片板块增加的需求量可直接拉动原药材销售量增长20万吨,销售额在76亿元左右。
中成药工业原料需求连续下行。2018年虽然中成药制造工业营收水平略有上涨,但这是在其销售价格不断提升的前提下完成的。反映中成药原料需求的中成药产能已连续8年振荡下行,2015年和2018年下半年甚至出现负增长。这直接影响中药材品种的需求量,进而影响到这些药材的市场行情。特别是中药注射剂产品,其在临床医疗机构的用量连续下降,2017年降幅达到2.64%;在城市公立医疗机构中成药剂型中的结构占比也从2013年的40.6%下滑到2017年的35.86%,从而影响相关中药材的投料需求量和价格。例如,水蛭的价格已接近生产成本,但由于需求企业近3年水蛭采购量逐年下降,导致水蛭行情持续低迷。
药食两用品种需求量快速增长。随着人们治未病、保健理念的不断增强,药食两用类产品消费活跃,需求增速显著高于非药食同源品类。据分析,2008~2018年,药食两用品种贡献了80.06%以上的中药材需求增长份额。其中,万吨以上品种产能占整体中药材产能的比例超过80%,如艾草需求由4500吨增长到8万吨以上,枸杞子需求由2万吨增长到30万吨以上,黄芪需求从2.5万吨增长到6.5万吨以上。
综上,一方是生产过热,另一方是需求结构发生改变,产需对接呈现明显盲目性。面对日益增长的优质中药材原料需求,供给侧却持续低端重复建设,订单农业和个性化定制严重缺失,中药材行情下行在所难免。而造成中成药涨价的核心原因是原料药质量要求提高,其他因素包括环保及辅料投入增加,一些企业刻意提高原料药账面价格以转嫁高额临床销售费用,以及劳动力成本增加等。
[注:本文作者单位为:天地云图医药信息(广州)有限公司]
医药网新闻
反常现象中药材降价与后端工业品涨价并行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发布的数据,受石油价格下降及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影响,2011~2018年,全球粮价经历了长达8年的下行,创下近30年最长下行周期。据FAO预测,2019年全球谷物价格指数理论上应会小幅反弹,但难有大涨。
笔者通过多项指数模拟,发现反映国内中药材市场行情运行的综合200指数与全球粮价紧密关联。通过等比例缩放,二者保持错峰相关性,即药材价格下行多在粮价下行半年后发生。这是因为在药粮比作用下,粮价过低会刺激各地加强药材种植积极性,从而导致药材价格下跌;反之亦然。
综合200指数显示,新一波中药材下行大周期从2011年7月开始持续至今,持续时间长达7.5年。但因中药材生产的周期性特点,在2013年、2016年出现过两波反弹,这也符合中药材行情9年一个大周期、3年一个小周期的特征。在2018年的综合200指数构成品种中,涨幅前10位里没有价格翻倍的品种出现;而在2017年,价格翻倍的构成品种有2个,2016年有9个。
通过分析2018年国内OTC(非处方药品)市场销售前25位中成药品种的原料药及产品价格发现,25个样本的中药投料平均涨幅只有2.98%,除了受金银花、苦地丁等原料药涨价影响外,还受人工牛黄、人工冰片、薄荷脑、熊去氧胆酸等中药工业品涨价的影响。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中成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整体上行2.1%,但上述25种中成药的平均市场零售价格涨幅高达25.66%,明显超过整体CPI,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背后原因:产需不能对接?供给侧低端重复严重
2018年,国内中药材原料价格继续下行,与后端工业品涨价形成强烈反差,笔者认为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
一是家种药材快速发展,供给明显过剩。在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及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发展中药材生产成为热点。有分析显示,2018年全国585个贫困县几乎全在发展中药材种植,扩张前10位品种分别是柴胡、黄芪、党参、桔梗、黄芩、黄精、重楼、板蓝根、白及和金银花(见图1)。2004~2017年,综合200指数品种产能从104.73万吨增长到202.16万吨,增长了93.03%,年均增速6.65%。2018年,综合200指数品种产能突破282.68万吨,同比增速达23.30%,超过需求增速10.02个百分点,产能严重过剩(见图2)。
二是优质优价趋势明显,高品质药材供不应求。目前,国内大部分中药企业正通过加强检测、开展质量追溯和开发经典名方等手段提升产品质量。但由于生产端低水平重复种植,拉低了中药材整体价格和质量水平,造成高低品质药材价差明显。如产自河北的家种防风价格下跌到10元以下(公斤价,下同),出现烂市;而产自内蒙古的野生防风价格涨至360元以上,出现多市场断货。类似的还有低残人参与高残人参、大皂角与猪牙皂、黄枣仁与酸枣仁、软紫草与硬紫草、道地多年生黄芪与普通家种黄芪价格差异等。
三是中药材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中药饮片需求高速增长。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2017年,中成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速只有9.1%;而同时期,中药饮片工业的增速高达14.52%(见图3)。据统计,2018年中药饮片板块增加的需求量可直接拉动原药材销售量增长20万吨,销售额在76亿元左右。
中成药工业原料需求连续下行。2018年虽然中成药制造工业营收水平略有上涨,但这是在其销售价格不断提升的前提下完成的。反映中成药原料需求的中成药产能已连续8年振荡下行,2015年和2018年下半年甚至出现负增长。这直接影响中药材品种的需求量,进而影响到这些药材的市场行情。特别是中药注射剂产品,其在临床医疗机构的用量连续下降,2017年降幅达到2.64%;在城市公立医疗机构中成药剂型中的结构占比也从2013年的40.6%下滑到2017年的35.86%,从而影响相关中药材的投料需求量和价格。例如,水蛭的价格已接近生产成本,但由于需求企业近3年水蛭采购量逐年下降,导致水蛭行情持续低迷。
药食两用品种需求量快速增长。随着人们治未病、保健理念的不断增强,药食两用类产品消费活跃,需求增速显著高于非药食同源品类。据分析,2008~2018年,药食两用品种贡献了80.06%以上的中药材需求增长份额。其中,万吨以上品种产能占整体中药材产能的比例超过80%,如艾草需求由4500吨增长到8万吨以上,枸杞子需求由2万吨增长到30万吨以上,黄芪需求从2.5万吨增长到6.5万吨以上。
综上,一方是生产过热,另一方是需求结构发生改变,产需对接呈现明显盲目性。面对日益增长的优质中药材原料需求,供给侧却持续低端重复建设,订单农业和个性化定制严重缺失,中药材行情下行在所难免。而造成中成药涨价的核心原因是原料药质量要求提高,其他因素包括环保及辅料投入增加,一些企业刻意提高原料药账面价格以转嫁高额临床销售费用,以及劳动力成本增加等。
[注:本文作者单位为:天地云图医药信息(广州)有限公司]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国度药监局对于50批次不契合规则化妆品的告示 (2024-11-22)
- 青海藏医药历久弥新:中藏医馆广笼罩、整顿古籍文献3000余部 (2024-11-20)
- 河北省对于调整部门医疗服务名目价钱的关照 (2024-11-20)
- 山西规范(兼容)“肺功效综合训练”等医疗服务名目价钱 (2024-11-20)
- 福建省对于审定药学类医疗服务价钱名目的关照 (2024-11-20)
- 浙江安康数字人已服务超1400万人次 (2024-11-20)
- 国度药监局对于修订风湿骨痛制剂阐明书的布告 (2024-11-19)
- 若何拓展丰厚三明医改教训内在?浙江如许“答题” (2024-11-19)
- 国度卫健委:支持药企合规展开营销、学术交流 (2024-11-18)
- 财报披露:百济神州、阿斯利康、阿里安康… (2024-11-18)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