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把科研推上“云端” |
![]() |
美国威斯康星国家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的戴夫·奥康纳清晨收到在伦敦的一名合作伙伴发来的论文预印本。这项研究在中国完成,两人通过企业协同云端办公Slack讨论了一上午。下午2点,奥康纳打开高清系统GoToMeeting,和多个机构的研究人员讨论改进研究计划,他们希望构建一个灵长类动物模型来研究新冠病毒。疫情之下,科研人员实地研究与交流受限。但很多人如奥康纳一样,在即时交流和科研共享平台帮助下,纷纷开启“云端”科研模式。“云端”科研新潮流受疫情影响,一些学术会议已经取消,但思想碰撞并未因疫情停歇。美国艾滋病年会、第八届国际表征学习大会等更多会议已转到“云端”,哈佛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等机构也召开网络研讨会“会诊”疫情。“上周我使用WebEX开会,全世界近60名专家参与,包括中国专家,”奥康纳对新华社记者说,“挑战只有时区不同。”协同办公软件便于多人科研项目管理,即时通信软件保障随时交流,远程会议系统可即时开启全球头脑风暴。“这种即时全球交流让分享信息更容易。”奥康纳说。很多人建议“云会议”在疫情后继续,对节能减排也有贡献。不过,由于大批研究人员无法返校,依赖实验的学科就没法在“云端”进行了。中国清华大学医学院胡小玉教授在美国细胞出版社微信公众号上写道:“从1月底迄今湿实验基本停顿,到岗人员仅能做到维持现有实验体系不崩塌,例如小鼠有饭吃,细胞泡液氮,钢瓶存口气而已。”虽困难重重,但胡小玉觉得可利用这段时间修炼内功:包括每周一次的远程组会和小组讨论,文献阅读与分享以及写作指导,“期待一朝功成,重返实验室时,个个真气充盈、出招迅猛”。中国的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已开始远程授课。“近4000门课全部上线,可能是历史首次。”清华大学药学院院长丁胜教授对记者说。美国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等高校也转为线上教学。多位教师说,直播授课最大挑战在于缺乏学生即时反馈,各种操作也影响教学连贯性,需慢慢适应。不过,大众可在公共平台和在校生一起听课,算是疫情中的“福利”。数据共享再加深面对疫情,全球科研争分夺秒,论文预印本网站是快速分享新成果的平台,数据和研究加速开放共享成为新趋势。预印本是指未经同行评议就上传至公共平台的论文草稿,省去了正式发表的审稿流程。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出版社运营着两大生物医学预印本网站BioRxiv和MedRxiv。社长约翰·英格利斯说,两个网站每天收到约10篇与新冠病毒有关的论文。“相比以往疫情,这次疫情中科研人员对研究成果更加开放,这既因为资助机构和期刊等主张透明性,也由于更有效利用了新技术,更多科研人员在网上随时分享想法、图片等,分享数据是正确的事。”奥康纳说。他回忆,2016年寨卡病毒暴发期间,在预印本网站发布研究结果会影响在期刊发文。而这一次,所有同行评议期刊不约而同支持将成果先发布在预印本网站。很多期刊也提前在网站公开论文初稿。截至北京时间15日早8时,以“新冠病毒”为关键词在BioRxiv和MedRxiv上搜索,可分别找到393篇和373篇论文。奥康纳说,他读过的所有新冠病毒相关文本都来自预印本网站,这有利有弊,“同行评议很耗时,延迟了结果发布,但完全透明的流程可能让危害公众的草率科研成果获得平台”。印度学者关于新冠病毒与艾滋病病毒关系的文章在BioRxiv发布后引发广泛质疑并撤稿就是例证。“新技术或应用并非完美,预印本和期刊互为补充。预印本加速科技交流,未来也会不断优化。”丁胜说。无论是中国科研人员快速共享病毒基因序列、诊疗方案,还是期刊愈加开放,都是在试图及时沟通科学发现,令全球受益。由丁胜担任主任的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也将其高通量筛选平台、化合物分子库等开放给全球科研人员,共同加速针对新冠病毒的药物研发。一家美国人工智能药物研发公司就利用平台数据,快速完成了药物建模。社交媒体也推动了科学信息共享。最早激活奥康纳“科研雷达”的,是新年伊始一条武汉的病毒性肺炎疫情推特。他的实验室推特会分享成果接受公众检验。“与公众沟通科研工作非常重要。就这次疫情而言,要让公众清晰了解新药物和疫苗研发真正投入应用所需时间,确保公众对此不会预期过高。”参与新冠疫苗研发的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医学院教授罗宾·沙托克说。在多数科研人员看来,疫情之后,这种开放共享的科研文化也应当继续。“与新冠肺炎疫情一样,流感、艾滋病、癌症和心脏病等其他疾病对人类影响同样严重。我们要将在新冠肺炎研究中分享数据和信息的传统延续,解决其他科学和医学挑战,这将是疫情留下的积极遗产。”奥康纳说。( 100yiyao.com)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全球制药创新指数TOP10出炉 (2025-05-24)
- 《自然·遗传学》:MSKCC团队发现,APOBEC3相关突变特征驱动乳腺癌耐药,可在乳腺癌早期或治疗前进行检测 (2025-05-23)
- 第一轮会议通知 (2025-05-23)
- STM:帕金森病治疗新突破!复旦/中科院团队发现,口服小分子MEK1/2抑制剂可有效改善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α (2025-05-23)
- Nature Aging:付小龙/柴人杰/高建刚团队发现老年人听力下降的治疗靶点 (2025-05-23)
- 济民可信盐酸伊立替康脂质体注射液获批上市 (2025-05-23)
- 小堂浴疗仪亮相老博会:从纳米助浴到小分子团浴疗的"心"飞跃 (2025-05-23)
- 存在适度诊疗等违规行动!北京7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被处置 (2025-05-23)
- 对于支持老年人社会参加推进完成老有所为的指导意见 (2025-05-23)
- 给免疫细胞装上导航仪!Br J Cancer:揭秘TIGIT抗体如何凭竞争上岗激活抗癌战斗力? (2025-05-23)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