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苜蓿感知环境氮素浓度变化精细调控共生结瘤固氮机制 |
![]() |
6月8日,Nature Plants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孔照胜团队题为Transfer Cells mediate Nitrate Uptake to Control Root Nodule Symbiosis 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苜蓿根瘤维管组织传递细胞特异表达的硝酸盐转运体NPF7.6,通过感知环境中硝酸盐浓度变化,介导其吸收与转运,调控豆血红蛋白基因表达来控制一氧化氮稳态及固氮酶活性,从而实现对根瘤发育与共生固氮的精细调控。
氮素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主要元素。氮肥的使用在增加作物产量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然而,氮肥的超量使用现象日趋严峻。如何为农作物提供更加廉价、清洁、高效的氮素营养已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生物固氮在地球氮循环与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豆科植物能够与根瘤菌通过互惠共生关系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供宿主植物直接利用的氮素形式,满足植物生长发育需要。统计数据显示共生固氮每年可向农业系统中提供大约5000万吨氮素营养。因此,有效利用生物固氮对减少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共生固氮是豆科植物为了更好地适应氮素匮乏环境演化而来的,其本身是一个耗能的生物学过程,因此豆科植物会根据环境土壤中的氮素水平,开启或关闭结瘤固氮发育程序。有趣的是,环境土壤中低浓度的氮素会促进结瘤固氮,而高浓度氮素则对结瘤固氮具有抑制作用。但是自从1916年Fred和Graul发现氮素对根瘤共生固氮具有调节作用以来,目前人们仍然不清楚豆科植物如何感知环境中氮素浓度变化、进而精准调控结瘤固氮的分子细胞机制。
传递细胞(Transfer cells)是一类具有内向生长细胞壁(Wall ingrowths)结构的特化细胞,其主要特点是在细胞中形成许多不规则鹿角状或迷宫状突起。细胞质膜紧贴这种多褶的壁内突物,使细胞的吸收、分泌以及与外界交换物质的面积大大增加。传递细胞富含各种转运蛋白,主要承担各种溶解物质的短途运输功能。具体功能主要包括从外界环境中吸收溶质;分泌溶质到外界环境;从周围组织细胞吸收溶质;分泌溶质到周围组织细胞。在植物维管组织以及植物表面发挥分泌功能的组织中常常有传递细胞的分布。
早期研究已经发现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根瘤维管组织中也存在传递细胞(Nodule transfer cells, NTCs),但其分布规律、三维结构及在共生固氮过程中如何调控营养运输与信号传递的机制尚不清楚。
孔照胜团队的最新研究首次大尺度高分辨解析了根瘤维管系统中传递细胞的分布规律,并重构了传递细胞的内部三维结构:根瘤维管组织中的中柱鞘细胞(Pericycle)、靠近木质部导管的薄壁细胞(Xylem parenchyma)和靠近韧皮部筛分子的薄壁细胞(Phloem parenchyma)都具有内突生长的细胞壁结构,因此均作为传递细胞发挥功能(图1a, b)。传递细胞富含线粒体、内质网和胞间连丝,有利于物质的短距离运输(图1c)。
如果把根瘤维管系统比作连接根瘤侵染细胞(共生固氮细胞)与宿主根系的主航道,那么传递细胞就相当于中转码头,而各种转运蛋白就是一个个摆渡车,繁忙有序地执行各种复杂的营养物质传递与信息交流任务(图1d,美国旧金山市渔人码头的第39号码头--Pier 39)。
硝酸盐是土壤中最主要的无机氮素营养形式,并可作为重要的信号分子调节植物器官发育。该研究进一步发现蒺藜苜蓿中编码硝酸盐转运体的NPF7.6基因在根瘤维管束中特异表达(图2a),NPF7.6蛋白定位在传递细胞的质膜上(图2b)。NPF7.6基因敲除突变体根瘤维管束发育异常,特别是在传递细胞中存在明显的不规则锯齿状质膜结构(图2c-f)。
有趣的是NPF7.6基因受根瘤菌和高浓度硝酸盐诱导表达(图3a, b),提示其调控硝酸盐介导的根瘤共生固氮。爪蟾卵母细胞生理试验表明NPF7.6是一个高亲和性的硝酸盐转运体。更重要的是,与野生型根瘤相比,npf7.6突变体根瘤不能精确感知环境中硝酸盐的浓度变化进而调控根瘤发育(图3c)。而且通过硝酸盐的模拟吸收试验进一步表明,npf7.6突变体根瘤从苜蓿根系和外界环境吸收15NO3-的能力与野生型相比均显着降低(图3d, e)。上述结果表明定位于传递细胞质膜的NPF7.6能够通过介导硝酸盐吸收来调控结瘤及根瘤维管组织的可塑性发育。
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无氮条件下,根瘤菌诱导NPF7.6基因表达,根瘤从宿主植物根系中吸收硝酸盐来维持根瘤基本生长;在低硝酸盐浓度下,根瘤菌诱导NPF7.6表达,根瘤吸收外界环境中的硝酸盐,避免了根瘤发育与宿主生长竞争氮源,从而促进根瘤发育;在处于高硝酸盐浓度环境中时,根瘤菌与高浓度硝酸盐同时诱导NPF7.6表达,促进硝酸盐吸收,根瘤中过量的硝酸盐抑制豆血红蛋白基因(Leghemoglobins, Lbs)的表达,扰乱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稳态,进而抑制固氮酶(Nitrogenase)活性(图3f, g)。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自然·医学》:世卫组织最新预警!全球08-17年出生的人,或有1560万会患胃癌,76%归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2/3发生在亚洲 (2025-07-09)
- 精鼎医药宣布两位 FDA 权威专家加入我司咨询团队,进一步增强监管事务、医学及 AI 领域专业实力 (2025-07-08)
- Mater Today Bio:干细胞球联手纳米颗粒水凝胶精准改善糖尿病创面环境,加速伤口愈合新突破 (2025-07-08)
- J Anim Sci Biotechnol研究揭秘美味密码:益生菌联手重塑肠道菌群,经肠-肌轴提升猪肉鲜味与品质 (2025-07-08)
- Science:告别序列依赖,为你的染色体“扫码”——每条染色体竟自带独一无二的“条形码 (2025-07-07)
- 《自然》子刊:刷新认知!哈佛团队发现,乙肝病毒自身或不致肝癌,但会增强致癌物的作用 (2025-07-07)
- 《科学》子刊:科学家揭示帕金森病中不同的发病轨迹,或为定义亚型和治疗靶点提供新见解! (2025-07-07)
- 《细胞》破解常见痴呆的治疗难题!“老药新用”有望恢复大脑功能 (2025-07-07)
- 华人学者本周发表4篇Cell论文:高度血管化的肺/肠道类器官;修复血管性痴呆;自身免疫病新疗法;同义突变调控性状 (2025-07-07)
- 内蒙古安迪科同位素诊疗药物生产中心举行奠基仪式 (2025-07-06)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