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目前类脑器官没有感觉 还没有产生意识 |
![]() |
来源:互联网2022-08-12 16:29
“类脑器官可以产生意识、痛苦和情感?如果是,是否道德?”"我们能保护大脑免受缺血性损伤吗?"
类脑器官会产生意识、疼痛和情绪吗?如果有,是否道德?我们能保护大脑免受缺血性损伤吗?8月9日,在天桥脑研究院第三届脑院士对话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老年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国家神经疾病中心首席科学家王义正,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教授明国立就上述问题做了精彩分享。
[探讨脑缺血损伤的潜在治疗靶点]
王政院士分享了探索脑缺血损伤潜在治疗靶点的研究。脑缺血会导致谷氨酸从细胞内环境释放到细胞外空间,从而导致神经元损伤。他们确定声学刺猬因子的信号通路在脑缺血时被激活,抑制该通路可以显著减少缺血性脑损伤。
王院士还探索了在缺血过程中,sonic hedgehog因子的信号通路如何调节细胞外谷氨酸。通过体内和体外模型,证实了抑制sonic hedgehog信号通路可以降低细胞外谷氨酸浓度。为了验证这种信号通路在脑缺血过程中是否具有临床转化和应用的潜力,他们使用了NVP-LDE225,在动物模型中发现它可以减少缺血性脑损伤的体积。
[将人类前脑器官移植到大鼠的视觉皮层]
明国立院士介绍了我们团队多年来以类脑器官为研究工具,在模拟大脑发育和疾病机制方面的科研成果。
虽然早期的类脑器官模型可以多维度模拟大脑皮层的早期发育,但由于缺乏循环系统,这种类脑模型具有许多局限性,如缺氧引起的细胞坏死、细胞发育不成熟以及某些特定神经细胞的丢失。因此,明院士的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的类脑模型:层状新皮质器官系统。该系统为类脑器官提供了悬浮培养环境,解决了前面提到的血管缺氧问题。
明院士还分享了她的最新研究:正在建立人源化大鼠的动物模型,研究神经回路形成的机制,人类前脑器官已成功移植到宿主大鼠的视皮层。他们观察到,人类前脑中的神经元接收来自视网膜的突触信号,并参与大鼠视觉信息的整合。这些基于类脑器官的研究成果将为神经再生和修复提供新的视角和见解。
【目前的类脑器官暂时没有感觉系统】
在茅颖教授主持的提问环节中,苏格拉底实验室社区从网上收集了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并与两位院士以及与会的青年学者进行了交流和提问。苏格拉底实验室网上一个引起青年学者关注的代表性问题是,类脑器官能否产生意识、疼痛和情感?如果有,是否道德?
针对这一问题,明院士表示,虽然类脑器官的研究处于前沿,目前已经可以产生一些发育中的大脑,但现有的技术很难使类脑器官继续成熟和生长。神经系统的出现需要很多其他条件。可以肯定的是,目前的类脑器官暂时没有感觉系统、痛觉和视觉。虽然有些细胞对光有反应,但它们还没有形成视觉。现有的技术也无法让类脑器官变得有意识。如果将来类脑器官发展得更接近后期大脑,相关的伦理问题也会随之而来,但目前我们离这些问题还很远。
王院士从人工智能角度回答。他说,人工智能的根本问题是基于一些类脑现象的算法,由计算机实现。我们对人的认识还很肤浅,尤其是意识。如果我们根据人的现象和行为推断出一个算法,编写一个软件,然后让计算机去实现它,让它可以和人进行交互,这个算法就是无意识的,至少和我们对意识的理解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王院士表示,现在像计算一样的大脑和人工智能、人工意识的出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伦理问题在未来肯定会受到很大关注。
点击图片了解会议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标注“来源:100医学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及音视频资料,版权归100医学网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获得书面授权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100医学网”。其他来源的文章均为转载文章。本网站所有转载文章都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想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以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
87%的用户都在使用100医疗网APP随时阅读、评论、分享。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终结持续25年的争论!娄智勇/饶子和等团队合作最新Cell (2025-10-26)
- 上海药物所×临港实验室合作发表Cell论文:基于结构发现新型抗抑郁小分子 (2025-10-26)
- Mol Cancer:阻断甲状腺激素受体为前列腺癌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2025-10-26)
- Science子刊:卞修武团队发现增强CAR-T细胞抗肿瘤效果的基因修饰策略 (2025-10-26)
- Nature Biotechnology:直击囊胚“混沌期”——长时程活体成像首次捕捉人类囊胚的染色体分离灾难 (2025-10-26)
- JNCCN:戒烟也应当是癌症治疗的一环!13万名癌症患者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癌症确诊后及时戒烟可大幅降低死亡风险,改善手术预后 (2025-10-26)
- NEJM:人工视网膜,帮助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恢复视力 (2025-10-25)
- 华中师范大学最新Cell子刊论文:开发治疗白血病的多肽类药物 (2025-10-25)
- 《科学》:膳食脂肪重塑昼夜节律!加州大学科学家发现,饮食中不饱和脂肪酸比例会影响昼夜节律,是人体生物钟与季节匹配与否的关键 (2025-10-25)
- 河南中州实验室发表Nature Metabolism论文:揭开大脑髓鞘再生修复的关键 (2025-10-25)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