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疗器械行业 > 《肿瘤学年鉴》:免疫治疗效果的简单预测 看血中L

《肿瘤学年鉴》:免疫治疗效果的简单预测 看血中L

来源:奇点蛋糕2022-08-22 18336024

免疫抑制治疗(ICI)无疑是近年来肿瘤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然而,尽管部分患者在接受ICI治疗后取得了显著效果,但仍有许多患者在治疗后未能获益。如果有一个指标可以准确预测患者对ICI的治疗

免疫抑制治疗(ICI)无疑是近年来肿瘤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1,2]。然而,尽管部分患者在接受ICI治疗后取得了显著效果,但仍有许多患者在治疗后未能获益。如果有一个指标可以准确预测患者对ICI治疗的反应,将有助于指导免疫治疗方案,识别更多潜在受益患者。

但目前预测ICI临床疗效的生物标志物往往需要从肿瘤组织中取样,如肿瘤细胞中PD-L1的表达水平、微卫星不稳定性(MSI)、肿瘤突变负荷(TMB)等。但实际上采样是比较繁琐的,而且受到采样的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因此,临床上需要一个可靠的指标。最好能通过日常抽血简明准确地预测ICI的疗效,也便于持续关注患者服药后的反应。

近日,法国巴黎Gustave Roussy癌症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肿瘤学年鉴》上发表了一篇重磅研究论文[4]。研究人员在多项ICI临床试验中分析了血液代谢产物与ICI疗效的关系,发现血液中L-精氨酸的含量可以预测患者ICI免疫治疗效果,且检测简单,非常适合临床应用。

报纸首页截图

营养应激是肿瘤细胞和免疫抑制细胞引起免疫逃逸的常用手段之一。其中,L-精氨酸是介导免疫功能的关键代谢产物。它不仅是蛋白质合成的基本原料,也是多种代谢前体。更重要的是,它会被细胞内NOS代谢成一氧化氮,发挥促炎作用[5]。如果环境中L-精氨酸充足,T细胞的生存能力、代谢适应性和IFN分泌能力就能得到保证[6]。

然而,在恶劣的肿瘤微环境中,仍然存在着肿瘤细胞、免疫抑制性髓系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等邪恶势力。都是在微环境中竞争吃L-精氨酸,导致L-精氨酸不足[7]。而狡猾的肿瘤细胞也可以通过ASS1和ASL酶催化瓜氨酸合成L-精氨酸,但T细胞由于缺乏这种酶的表达,不能自行合成L-精氨酸[5]。

因此,肿瘤患者体内L-精氨酸的实际水平对T细胞的抗肿瘤功能至关重要,T细胞是ICI抗肿瘤功能的支柱。因此研究人员想知道患者外周血中L-精氨酸的水平是否能反映ICI的治疗效果。

首先,研究人员分析了CheckMate-025研究中392名肾细胞癌患者的血清代谢物,发现L-精氨酸含量较高的患者生存期明显较长(中位总生存期:38.8个月对24.6个月)。此外,接受ICI治疗的77名多种癌症患者(BIP队列)的样本也显示,67.5%的患者血液中的L-精氨酸水平高于42.3 M。这些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更长,ICI治疗的临床受益率显著更高(19.2%比40%)。

血中L-精氨酸水平可预测缺血性脑损伤的预后

随后,研究人员进一步验证了血液精氨酸水平预测ICI疗效的可靠性。在另一个独立的晚期癌症患者队列(PREMIS)中,预后较好且临床获益更显著的患者的血液L-精氨酸水平显著更高(中位无进展生存期:3.83个月对1.87个月;中位总存活时间为13.2个月对4.97个月。客观缓解率:29.96%对14.28%)。

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对于ICI治疗后预后不良的患者,L-精氨酸水平在治疗过程中会持续降低。相反,如果在ICI治疗期间患者血液中的L-精氨酸水平增加,则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将显著增加,并且目标缓解期将显著延长

ICI治疗期间血液中精氨酸的水平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

在上述不同ICI药物的独立临床研究中,许多预后指标显示,基线L-精氨酸水平较高的患者可以从ICI治疗中受益更多,因此血液中L-精氨酸的水平确实可以作为ICI疗效的可靠预测指标。

此外,研究人员选择了对PD-1抑制剂疗效敏感的MC38结直肠癌动物模型。他们发现,当小鼠接受相同的ICI治疗时,一些血液中L-精氨酸水平高的小鼠明显优于L-精氨酸水平低的小鼠。其他先前的研究也证实了老鼠

口服L-精氨酸可以增强抗肿瘤能力[8]。

MC38小鼠模型中精氨酸水平预测ICI治疗效果

考虑到L-精氨酸与免疫细胞功能的紧密联系,研究人员分析BIP队列中66例患者的外周血的免疫细胞数量以及其功能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L-精氨酸水平与各类免疫细胞的数量比例上并没有区别。一些经典耗竭的相关标志物,如TIGIT、PD-1、CTLA-4、ARG1和IDO1,表达大多也没有差异。但在L-精氨酸氨酸水平较低的患者血液中,高表达PD-L1的髓系细胞明显增多。

鉴于前期研究发现,髓系来源免疫抑制细胞(MDSC)的PD-L1会促进精氨酸酶1(ARG1)表达并提高其催化活性[9],那么当血液中存在更多高表达PD-L1的髓系细胞时,可能会上调ARG1的表达和催化活性,消耗了更多的L-精氨酸。此外,研究者还分析了42例患者肿瘤组织内PD-L1表达、TMB、CD8+T细胞浸润以及三级淋巴结构数量等特征,不过这些特征与L-精氨酸水平并没有明显联系。

精氨酸低水平组伴随更多高表达PD-L1的髓系细胞

上述研究表明,血液中L-精氨酸水平高有助于ICI治疗,目前已有靶向ARG1的药物进入1期临床试验,并且和PD-1抑制剂联合使用时,可以显著增加肿瘤内CD8+的T细胞浸润,改善MSS的CRC患者预后[10]。但如何安全且有效的补充精氨酸,或者在ICI治疗期间如何维持精氨酸浓度,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

而在论文的讨论部分,作者们就提供了一条不错的思路:鉴于肠道中存在一些菌群会为人体提供氨基酸的现象,后续研究可以尝试筛选出那些能够为人体补充精氨酸的特殊菌群,通过它们提供精氨酸,来帮助肿瘤内浸润的T细胞发挥抗肿瘤功能。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