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疗器械行业 > 2022年8月细胞杂志集锦

2022年8月细胞杂志集锦

来源:100医疗网原创2022-08-31 1:46

2022年8月即将结束。八月的细胞期刊有哪些值得学习的亮点?边肖把这个整理出来并与你分享。

2022年8月即将结束。八月的细胞期刊有哪些值得学习的亮点?边肖把这个整理出来并与你分享。

1.

doi:10.1016/j.cell

染色质阅读蛋白140(斑点蛋白140,SP140)的突变与包括克罗恩病(一种炎症性肠病)在内的一些性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马萨诸塞州总医院(MGH)和哈佛医学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对这种联系背后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并指出了潜在的治疗靶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2022年8月18日的《细胞杂志》上,题目是《表观遗传读本SP 140功能丧失驱动克罗恩病由于巨噬细胞拓扑异构酶失控》。

图片来自cell,2022,doi :10.1016/j . cell . 2022 . 06 . 048。

SP140的表达仅限于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包围并杀死微生物,清除死亡细胞并刺激其他免疫细胞的活动。论文作者、MGH免疫学首席研究员、哈佛医学院医学副教授Kate L. Jeffrey博士及其同事进行的蛋白质分析表明,SP140抑制了拓扑异构酶(TOP),该酶在复制过程中辅助DNA熔化。

他们还发现,在人类和小鼠中,SP140的缺失导致TOP活性的释放,最终导致巨噬细胞基因表达的缺陷和巨噬细胞杀死细菌的缺陷,从而引起肠道异常。抑制TOP可以挽救具有克罗恩病炎症特征的小鼠的这些缺陷。目前,克罗恩病无法通过手术或治疗性干预治愈。

2.

doi:10.1016/j细胞

自19世纪末以来,非营养甜味剂承诺提供糖的所有甜味,而不含任何热量。很长一段时间,这种甜味被认为对人体没有影响。然而,最近在国际期刊《细胞》上发表的一篇题为《非营养甜味剂对人类葡萄糖耐量的个性化微生物驱动效应》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和其他机构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他们发现这些糖替代品不是惰性的。事实上,一些非营养甜味剂可能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改变人类消费者的微生物群,从而改变他们的血糖水平。

早在2014年,研究人员Eran Elinav等人通过研究发现,非营养甜味剂可能会影响小鼠的微生物群,从而影响其血糖反应。研究人员非常有兴趣分析这些研究成果是否也存在于人体中。为了解决这个重要问题,研究人员仔细检查了1300多名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避免服用非营养甜味剂的人。确定了120人组成的研究对象。这些参与者被分为6组,两个对照组和另外4个研究组服用阿斯巴甜、糖精、甜叶菊或三氯蔗糖,他们的摄入剂量远低于每日允许量。

研究人员埃利纳夫说,在服用非营养甜味剂的受试者中,我们可以发现受试者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会发生非常不同的变化,分泌到外周血液中的分子也会发生显著变化;这似乎表明人体内的肠道微生物会对这些甜味剂中的每一种产生反应;当研究人员将食用非营养甜味剂的参与者作为一组进行研究时,他们发现糖精和三氯蔗糖这两种非营养甜味剂可能会明显影响健康成年人的葡萄糖耐量。有趣的是,体内微生物群的变化与血糖反应的变化高度相关。

为了确定因果关系,研究人员将受试者体内的微生物样本转移到无菌小鼠体内。这些小鼠生长在完全无菌的环境中,体内没有属于它们自己的微生物群。研究人员Elinav说,在所有的非营养甜味剂研究组(但不是对照组)中,当我们在小鼠摄入各自的非营养甜味剂时,将对这些无菌时间反应最好的个体体内的微生物组转移时,受体小鼠的血糖出现了变化,这可以非常清楚地反映供体小鼠的情况;相反,大多数反应最差的微生物并不能引起这个机体血糖的变化。这些结果表明,对人类摄入非营养甜味剂做出反应的微生物的变化有时可能以高度个体化的方式诱导摄入者体内血糖的变化。

3.

doi:10.1016/j.cell

当你在阅读这些文字时,你大脑的某些区域会出现一系列毫秒级的快速电活动。可视化和测量这种电活动对于理解大脑如何让我们看到、移动、表达或阅读这些单词至关重要。然而,技术限制正在拖延神经科学家实现他们的目标,即提高他们对大脑如何运作的理解。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贝勒医学院的研究人员

大学、斯坦福大学、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生物研究所和德国图宾根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报告了一种新的传感器,它允许神经科学家们在不遗漏信号的情况下对大脑活动进行成像,而且成像比以前更深入大脑、成像时间比以前要长。这项研究为在清醒、活跃的动物的大脑在健康时和患有神经系统疾病时如何运作的新发现铺平了道路。相关研究结果于2022年8月18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 Sustained deep-tissue voltage recording using a fast indicator evolved for two-photon microscopy 。

图片来自Cell, 2022, doi:10.1016/j.cell.2022.07.013。

论文通讯作者、贝勒医学院神经科学助理教授Fran?ois St-Pierre博士说, 大脑的电活动不仅非常快,而且还涉及多种在大脑计算中具有不同作用的细胞类型。如何无创地观察动物进行活动时特定细胞类型的单个神经元的毫秒级快速电活动,这一直是个挑战。能够做到这一点一直是神经成像的最高目标。

St-Pierre和他的同事们的目标是结合这些方法的优点---开发一种能够监测特定细胞类型活动的传感器,同时捕捉快速的大脑信号。St-Pierre说, 我们用新一代的工程化荧光蛋白实现了这一目标,这种工程化荧光蛋白被称为基因编码电压指示剂(genetically-encoded voltage indicator, GEVI)。

4.

doi:10.1016/j.cell.2022.07.010

脊椎动物的免疫系统是对抗癌细胞和外来病原体的强大武器。T细胞在这种情况下发挥着关键作用。它们的表面带有一种特殊的受体,即T细胞受体,可以识别抗原---细菌、病毒和受感染或癌变的体细胞表面上的小蛋白片段,所识别的抗原由特定的免疫复合物呈递。因此,T细胞受体主要负责区分 自我 和 外来 。在合适的抗原与这种受体结合后,T细胞内触发了一种信号通路,从而将该细胞 武装 起来以执行相应的任务。然而,这种信号通路是如何被激活的,在此之前仍是一个谜---尽管T细胞受体是研究最广泛的受体蛋白复合物之一。

许多表面受体在配体结合后通过改变它们的空间结构将信号传递到细胞的内部。到目前为止,这种机制被认为也适用于T细胞受体。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由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生物化学研究所的Lukas Su?ac、Christoph Thomas和Robert Tamp 领导的研究人员与英国牛津大学的Simon Davis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研究所的Gerhard Hummer合作,首次成功地可视化观察一种与抗原结合在一起的膜结合T细胞受体复合物的结构。用低温电镜捕获的抗原结合时的T细胞受体结构与没有抗原结合时的T细胞受体结构的比较,提供了激活机制的第一批线索。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2年8月18日的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 Structure of a fully assembled tumor-specific T cell receptor ligated by pMHC 。

为了进行这种结构分析,这些作者选择了一种用于治疗黑色素瘤的免疫疗法的T细胞受体,该受体已经为此目的进行了几个步骤的优化,以便尽可能紧密地结合它所识别的抗原。在确定结构的过程中,一个特别的挑战是要从细胞膜上分离出由11个不同亚基组成的整个T细胞受体复合物。Tamp 说, 在此之前,没有人相信有可能从膜上以稳定的形式提取出这样一种大型的膜蛋白复合物。

5.

doi:10.1016/j.cell.2022.07.024

当雌性蚊子在寻找人类进行叮咬时,它们会闻到我们散发到空气中的独特的混合体味。这些气味会刺激蚊子触角中的受体。科学家们已经尝试剔除这些受体,试图使蚊子无法探测到人类。

然而,即使从蚊子的基因组中敲除了整个气味感知受体家族,蚊子仍然找到了叮咬我们的方法。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美国洛克菲勒大学、波士顿大学和卡弗里神经系统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蚊子已在它们的嗅觉系统中进化出冗余的自动防故障系统,确保它们总能闻到我们的气味。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2年8月18日的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 Non-canonical odor coding in the mosquito 。

图片来自Cell, 2022, doi:10.1016/j.cell.2022.07.024。

这些作者发现被人类气味1-辛烯-3-醇(1-octen-3-ol)刺激的神经元(下称1-辛烯-3-醇神经元)也会被胺类刺激,而胺类是蚊子用来寻找人类的另一种化学物。这是不寻常的,因为根据所有现有的动物嗅觉规则,神经元对气味的编码具有狭窄的特异性,这表明1-辛烯-3-醇神经元不应该检测到胺类。

Younger说, 令人惊讶的是,通过1-辛烯-3-醇受体和胺类受体检测人类的神经元并不是独立的群体。这可能允许所有与人类有关的气味激活蚊子大脑的 人类检测部分 ,即使一些受体丢失,也能起到自动防故障系统的作用。

6.

doi:10.1016/j.cell.2022.07.002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英国卡迪夫大学和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强调了SARS-CoV-2刺突蛋白中的一个称为P272L的突变,该突变使这种冠状病毒能够逃避之前感染和疫苗所诱导出的重要免疫细胞---杀伤性T细胞。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2年8月4日的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 Emergence of immune escape at dominant SARS-CoV-2 killer T cell epitope 。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作者发现在大流行早期感染SARS-CoV-2的一组来自威尔士南部的医护人员中,刺突蛋白P272L突变逃脱了杀伤性T细胞的识别。该突变也躲避了已接种疫苗的供者中识别SARS-CoV-2这一部分的所有T细胞。

这些作者说,监测 病毒逃逸 很重要---如果像P272L这样的突变开始占主导地位,那么未来的疫苗可能需要加以改变以便囊括不同的病毒蛋白。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卡迪夫大学医学院的Andrew Sewell教授说, 我们研究了超过175种不同类型的杀伤性T细胞,它们可以看到含有P272L突变的SARS-CoV-2这一部分,并我们惊讶地发现这个突变导致所有被研究的供者体内的病毒逃逸。类似的逃逸突变在流感病毒中也曾出现过。据估计,造成1968年香港流感大流行的病毒每三年变异一次,以逃避杀伤性T细胞的识别。

7.

doi:10.1016/j.cell.2022.07.009

感觉输入,包括来自环境的视觉、听觉和躯体感觉输入,在婴儿大脑发育中起着关键作用。视觉(光线)是哺乳动物最重要的感知,已被确定为促进大脑多个区域的突触发生,这是大脑发育的标志之一。然而,调节这一现象的神经机制以及对认知和学习能力的终生影响仍然是未知的。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第三军医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和合肥海关技术中心的研究人员确定了光促进哺乳动物早期大脑发育的神经机制和终生影响。相关研究结果于2022年8月8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 Melanopsin retinal ganglion cells mediate light-promoted brain development 。论文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的薛天(Xue Tian)教授和鲍进(Bao Jin)研究员。

视觉感知从视网膜开始。哺乳动物的视网膜上有三类主要的感光细胞: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和内在光敏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intrinsically photosensitive retinal ganglion cell, ipRGC)。与介导视觉图像编码的经典感光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不同,ipRGC通过基因Opn4编码的黑视蛋白(melanopsin)被蓝光特异性激活,主要介导非成像视觉(non-imaging visual, NIV)功能,如的光诱导作用、瞳孔光线反射和情绪调节。在发育过程中,ipRGC对光线的反应要比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早得多,并在哺乳动物中介导最早的光线感知,这表明ipRGC可能在光促进大脑发育方面发挥了作用。

图片来自Cell, 2022, doi:10.1016/j.cell.2022.07.009。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作者首先发现,与对照组幼鼠(Opn4+/+)相比,缺乏ipRGC光敏感性的新生小鼠(Opn4-/-)在多个感觉皮层和海马体中的迷你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ini-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 mEPSC)频率和锥体神经元树突棘数量减少,而这些突触发生的缺乏在另一组从出生就在黑暗中饲养的实验性小鼠中观察到。此外,通过在Opn4-/-新生小鼠的ipRGC中重新表达黑视蛋白,大脑皮层和海马体中的突触发生明显增强。这一结果显示,通过ipRGC的光线感知介导了新生小鼠在大脑早期发育中的光促进的大脑突触发生。

通过质谱分析,这些作者进一步确定了神经肽催产素(oxytocin)是ipRGC介导的光促进皮层和海马体中突触发生的信号分子。他们证实了ipRGC投射到视上核(supraoptic nucleus, SON),并显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与幼鼠中的视上核和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 PVN)的催产素能神经元(即表达催产素的神经元)相连接。在ipRGC介导的光线感知的作用下,这种投射导致视上核和室旁核中的催产素能神经元激活,增加了脑脊液中催产素的浓度,从而促进了突触发生。

8.

doi:10.1016/j.cell.2022.07.003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和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首次设计了一种噬菌体组合疗法,它能够精确靶向并抑制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相关的肠道细菌。这一发现展示了使用噬菌体治疗与肠道菌群相关的疾病的可能性。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2年8月4日的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 Targeted suppression of human IBD-associated gut microbiota commensals by phage consortia for treatment of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

论文通讯作者、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系统免疫学部主任、德国国家癌症中心(DKFZ)微生物组与癌症部主任Eran Elinav说, 应用噬菌体疗法的最大问题是细菌和噬菌体之间存在着一场持续的军备竞赛。如果你在针对一种细菌提供单一的噬菌体,该细菌很可能会非常迅速地产生抵抗性。据我们所知,我们是第一个使用口服噬菌体组合疗法来对付一种造成疾病的肠道共生菌,同时解决噬菌体抵抗性这一巨大问题并治疗一种非传染性疾病。

9.

doi:10.1016/j.cell.2022.06.050

科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试图将基因工程细菌引入肠道以治疗疾病。在过去,这些尝试主要集中在工程化的普通实验室大肠杆菌菌株上,这些菌株不能与很好地适应宿主的天然肠道细菌竞争。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从人类和小鼠肠道微生物组中收集的大肠杆菌,并表明它们有可能治疗糖尿病等疾病。相关研究结果于2022年8月4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 Intestinal transgene delivery with native E. coli chassis allows persistent physiological changes 。

图片来自Cell, 2022, doi:10.1016/j.cell.2022.06.050。

论文通讯作者、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胃肠病学者Amir Zarrinpar说, 我只能对非天然细菌说,祝你好运。肠道微生物组是非常动态的,并且在不断变化,这使得非天然细菌的处境更加艰难。对于以前从未在哺乳动物体内生活过的细菌来说,它们如今进入肠道微生物组丛林,在所有这些为了防止细菌入侵者占据优势的敌对条件下,是很有挑战性的。

这些作者为这个问题设计了一个解决方案,即直接对从宿主身上收集的大肠杆菌进行工程设计。Zarrinpar说, 我们体内的细菌专门适应我们每个人:我们吃的食物,我们身体经历或诱发的常见压力,以及我们的遗传背景。这种不断波动的环境是它们的正常现象。 这是天然细菌的一大优势,使对它们进行工程化的理想候选对象。

Zarrinpar说, 我们对这些细菌进行了工程设计,使它们成为能够生活在我们的微生物组中并有可能产生药物的工厂。我们知道大肠杆菌可以拾取致病基因并导致疾病,而如今我们刚刚意识到,如果我们导入一个有益的基因,它可以帮助我们治疗慢性疾病,甚至可能治愈一些疾病。

10.

doi:10.1016/j.cell.2022.07.028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和布鲁斯-拉帕波特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首次在不使用精子、卵子或受精的情况下构建出 合成胚胎(synthetic embryo) ,但使用这种技术培育用于移植的人体器官的前景仍然很遥远。具体而言,他们找到了一种方法,让小鼠在实验室中自我组装成胚胎状结构。这一突破被誉为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尽管一些专家说,所构建出的合成胚胎可能不能完全被视为胚胎,并警告说要考虑未来的伦理问题。相关研究结果于2022年8月1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 Post-Gastrulation Synthetic Embryos Generated Ex Utero from Mouse Na ve ESCs 。

这些作者首先收集来自小鼠皮肤的细胞,然后让它们返回到干细胞状态。所产生的干细胞被放置在他们设计的一种不断移动以模拟母体子宫的特殊孵化器中。然而,这些干细胞中的绝大数未能形成任何东西。不过,在总共10000个干细胞中,有50个细胞(占0.5%)将自我收集成球体,然后形成胚胎状结构,即合成胚胎。他们补充说,8天后---大约是20天小鼠妊娠期的三分之一---出现了大脑和心脏跳动的早期迹象。这些合成胚胎被描述为与正常小鼠胚胎有95%的相似度。( 100yiyao.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