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O:超500万亚洲人数据首次显示,20 |
![]() |
来源:网络 2023-05-02 12:30
研究团队在论文中指出,这是目前首个评估NAFLD与早发性消化系统癌症相关性的研究,而从发病机制上看,NAFLD相关的低级别慢性炎症可能参与了癌症的发生发展。近期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就给年轻人敲响了警钟:根据对韩国国家医保数据库超500万人群的分析,韩国研究者们发现在20-39岁年龄段罹患NAFLD,与几乎所有系统癌症较早发病的风险显著上升有关!
具体来说,罹患NAFLD与早发性系统癌症发病风险显著上升16%(aHR=1.16)相关,而、、等常见消化系统癌症,以及、胆囊癌、胆管癌等发病率较低的癌种,发病风险也都显著上升。这也就意味着, 管住嘴、迈开腿 来远离NAFLD,对防治早发性消化系统癌症将至关重要[3]。
论文首页截图
其实奇点糕前段时间就提到过,,而且提早发生的癌症往往更为凶险,治疗也非常棘手,奇点糕在学生时代就见过不少典型的患者。
但除了少数遗传综合征,以及公认与癌症有关的肥胖、饮食、久坐等因素外,学界仍然对早发性消化系统癌症的风险因素知之甚少。而既然NAFLD的年轻化趋势如此突出,不妨就来分析一下它是否参与致癌吧。
开展本次分析的韩国首尔大学和成均馆大学团队,共从韩国国家医保数据库中调取了2009-2012年间,符合条件的526万余名20-39岁中青年人资料(排除资料不全,已患癌症/肝炎/肝硬化,大量饮酒等情况),定义早发性消化系统癌症为20-49岁期间确诊的癌症,人群NAFLD患病情况则根据预测模型[4]推算得出。
在全部纳入人群中,共有1.45万人被确诊早发性消化系统癌症,确诊患者的年龄相对较大,体重指数(BMI)及血糖、血压等代谢指标也更不健康,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占比却相对正常人群更高(44.1%/42.7%)。同时根据研究团队的推算,基线时韩国年轻人群的NAFLD患病率为25.4%。
进一步分析就能得出,罹患NAFLD分别与胃癌发病风险上升14%、结直肠癌发病风险上升14%、肝癌发病风险上升31%、胰腺癌发病风险上升23%、胆管癌发病风险上升29%、胆囊癌发病风险上升53%显著相关,仅食管癌的发病风险未达学显著性,但也有明显的相关倾向(aHR=1.67, 95% CI: 0.92-3.03)。
罹患NAFLD与各类消化系统癌症发病风险的相关性
在调整过年龄、性别、吸烟饮酒、运动等一系列风险因素的影响后,患有NAFLD仍然与各类早发性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风险上升显著相关,而且女性同样有显著的食管癌发病风险上升。
研究团队在论文中指出,这是目前首个评估NAFLD与早发性消化系统癌症相关性的研究,而从发病机制上看,NAFLD相关的低级别慢性炎症可能参与了癌症的发生发展。不过再怎么说,NAFLD也是一种相对可防可治的疾病,治疗难度比癌症低得多,通过大力防治和科普宣教,对抗击癌症肯定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Zhou J, Zhou F, Wang W, et al.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of NAFLD from 1999 to 2018 in China[J]. Hepatology, 2020, 71(5): 1851-1864.
[2]Lu R, Liu Y, Hong T.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anagement of NAFLD/NASH in China: A narrative review[J]. 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 2023, 25(S1): 13-26.
[3]Park J-H, Hong J Y, Shen J J, et al. Increased Risk of Young-Onset Digestive Tract Cancers Among Young Adults Age 20-39 Years With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J].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23, JCO.22.01740.
[4]Cho E J, Jung G C, Kwak M S, et al. Fatty liver index for predicting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an asymptomatic Korean population[J]. Diagnostics, 2021, 11(12): 2233.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Science:重大进展!揭示CLN5基因编码的蛋白是BMP合酶,有望开发出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疗法 (2023-10-24)
- Nature:来自噬菌体的强力反击!噬菌体产生抗CRISRP RNA来抑制细菌CRISPR–Cas系统 (2023-10-23)
- Nature:新研究揭开衰老过程背后的生物学秘密 (2023-10-23)
- 科研团队为睡眠障碍患者预测糖尿病风险提供新依据 (2023-10-23)
- Cell Reports Medicine发表人工智能在糖尿病管理方面的长篇综述 (2023-10-23)
- Polym Advan Technol:一种新型聚合物化合物可将质粒DNA高效导入漂浮的T细胞中,为构建新一代CAR (2023-10-23)
- Science:揭示自然突变和通过CRISPR基因编辑引入的工程突变对番茄大小的影响 (2023-10-23)
- Advanced Materials:徐志爱/徐雷鸣/于海军团队开发智能多肽偶联药物,“以动制动”克服胰腺癌免疫耐受 (2023-10-23)
- 研究发现:增加户外体育课不影响学习,是加强青少年体质和防控近视的有效措施 (2023-10-21)
- Aging Cell:减少人体的卡路里摄入可以增强肌肉并激活对健康非常重要的生物通路 (2023-10-21)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