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揭示免疫系统抑制血吸虫感染的新机制 |
![]() |
来源:100医药网原创 2023-05-16 11:45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作为一种对人体防御病毒很重要的蛋白,I型干扰素在抑制感染血吸虫的小鼠的炎症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这一发现可能会导致对血吸虫病患者的有效治疗,其中血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作为一种对人体防御病毒很重要的蛋白,I型干扰素在抑制感染血吸虫的小鼠的炎症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这一发现可能会导致对血吸虫病患者的有效治疗,其中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是一种在全球仅次于疟疾的最流行的寄生虫病。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PNA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 The balance between gasdermin D and STING signaling shapes the severity of schistosome immunopathology 。论文通讯作者为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农业科学学院学助理教授Parisa Kalantari博士。
血吸虫是水传播的寄生虫,在全世界感染了超过2.5亿人。血吸虫病的症状包括发痒皮疹、发烧、发冷、咳嗽和肌肉疼痛,以及严重的腹痛、肝脏和脾脏肿大,最严重的情况下甚至死亡。血吸虫病在非洲、南美洲和亚洲最为流行。血吸虫生活在淡水中,可以感染进入溪流或湖泊纳凉、游泳或洗澡的人。血吸虫病的再感染率很高---即使某人已经康复,当他们再次进入水中时也会再次感染。
尽管一种名为吡喹酮(Praziquantel)的药物对治疗某些病例很有效,但某些血吸虫虫株对这种药物有抗药性,而且没有疫苗来治疗这种疾病。尽管大多数被血吸虫感染的人都会患上轻度的血吸虫病,但是在5%~10%的病例中,这种疾病是严重的,会危及生命。
Kalantari说, 如果你考虑到2.5亿人中的大约5%~10%,这仍然是很大的痛苦。这就是为什么开发更多的疗法来治疗这种疾病很重要。
Kalantari和她的研究生们旨在了解为什么有些人仅患上轻度的血吸虫病,而其他人则患上严重的血吸虫病。
她说, 导致如此大的病理差异的分子机制还不是很清楚。为了更多地了解这些分子机制,我的实验室专注于研究血吸虫病小鼠模型中的免疫反应和免疫病理学,该模型与人类患者有着显著的相似性。
图片来自PNAS, 2023, doi:10.1073/pnas.2211047120。
Kalantari解释说,许多血吸虫病症状是由身体对这种寄生虫产生的虫卵作出反应引起的。虽然大多数虫卵被排出体外,但有些虫卵却被困在多种身体组织中,损害了肝脏等器官。免疫细胞开始行动,试图摆脱血吸虫卵。这种免疫反应导致了肉芽肿---紧密聚集的免疫细胞区域---和炎症的产生。
Kalantari和她的同事们发现了一种免疫机制,它可以保护宿主不发生严重的免疫病理学--也就是说,这种机制会导致较小的肉芽肿和较少的炎症。Kalantari说, 因此,我们可以观察到I型干扰素对宿主有保护作用,它对减少和抑制炎症很重要。
在他们的研究中,Kalantari和她的同事们发现了影响宿主对血吸虫的免疫反应的第二种机制。他们发现在患有严重血吸虫病的小鼠的特定免疫细胞中存在高水平的gasdermin D,即一种与免疫系统对感染的反应过于强烈有关的蛋白。这种炎症分子可以抑制保护性的I型干扰素途径,导致炎症和严重疾病。
Kalantari的发现代表了在理解这两种分子途径方面的一个重大进展。她说, 当涉及到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时,了解这两种途径如何运作可能会导致人们开发能够治疗血吸虫病和其他炎症的新策略,如干扰素疗法。 ( 100yiyao.com)
参考资料:
Parisa Kalantari et al. . PNAS, 2023, doi:10.1073/pnas.2211047120.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本土臻造 互作领航——赛多利斯Octet® 分子互作分析系统在华投产 (2025-05-08)
- Cell Discovery:于杰团队揭示肌酸转运蛋白CRT的底物识别和抑制机制 (2025-05-08)
- “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再登《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可停止甚至逆转严重脂肪肝 (2025-05-07)
- JCO:索托拉西布联合帕尼单抗有望治疗KRAS G12C突变的结直肠癌 (2025-05-07)
- Cell:你的肠道菌株是“本地户口”还是“世界公民”?研究人员揭示地理与健康双重影响 (2025-05-07)
- 人类的意识来自于哪里?Nature:历时七年之久,科学家探索人类的意识之谜! (2025-05-07)
- Med:郝峻巍/周脉耕团队全面评估中国及其各省的神经系统疾病负担 (2025-05-07)
- Cell子刊:CAR (2025-05-06)
- 抗衰老“神药”的天塌了!Cell子刊:NAD水平下降并没有加速衰老 (2025-05-06)
- 毕马威中国三地联动揭晓新榜单 解码生物科创领航企业全球竞争力 (2025-05-06)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