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比增长18.45% 上半年全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公布 |
![]() |
据统计,2023年上半年,全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达34635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8.45%,新增5394家,较2022年底(33788家)增长2.51%。
图表1 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情况
其中,可生产Ⅰ类产品的企业24280家,较2022年底增长3.16%。可生产Ⅱ类产品的企业15897家,可生产Ⅲ类产品的企业2300家,分别下降0.89%、2.29%。
图表2 截至2023年6月底可生产Ⅰ、Ⅱ、Ⅲ类产品企业数量情况
01、省份分析
1.各省生产企业总体情况
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排名第一的是广东省,共6158家,全国占比17.78%。其次是江苏省和山东省,分别有4193家、3976家。其中,23个省份生产企业数量呈增长趋势,5个省份保持不变,而北京、天津和四川省则略有下降。
图表3 截至2023年6月底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分布情况
2.可生产类别排名
(1)可生产Ⅰ类产品企业
从生产范围来看,可生产Ⅰ类产品企业数量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别为广东省(4159家)、山东省(3436家)和江苏省(3004家);生产企业增量排名前三的省份为山东省(135家)广东省(125家)和江苏省(72家);从增速来看,重庆市和甘肃省可生产Ⅰ类产品企业增速最大,较2022年底增长7.32%,其次是贵州省7.14%。
图表4 截至2023年6月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生产Ⅰ类产品企业数量情况
(2)可生产Ⅱ类产品企业
可生产Ⅱ类产品企业存量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别为广东省(2935家)、江苏省(2018家)和浙江省(1173家);增量排名前三的分别为广东省(67家)、湖南省(47家)和河南省(11家);从增速来看,西藏自治区可生产Ⅱ类产品企业的增速最大,较2022年底增长12.5%,生产企业增量为1家,其次是内蒙古自治区,增速为7.84%,生产企业增量为4家。
图表5 截至2023年6月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生产Ⅱ类产品企业数量情况
数据来源:JOINCHAIN®众成数科
(3)可生产Ⅲ类产品企业
可生产Ⅲ类产品企业存量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别为江苏省(494家)、北京市(313家)和广东省(281家);从增速看,16个省份呈为负增长,7个省为正增长,其中增速最大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较2022年底增长50%,生产企业增量为1家。
图表6 截至2023年6月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生产Ⅲ类产品企业数量情况
02、重点城市
1.生产企业TOP10城市
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排名第一的城市是广州市,企业数量为1703家,全国占比4.91%。其次是深圳市和上海市,企业数量分别为1657家、1238家。
图表7 截至2023年6月底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分布情况(TOP10)
2.可生产类别排名
(1)可生产Ⅰ类产品企业
可生产Ⅰ类产品企业存量排名前三的城市分别为广州市(1379家)、深圳市(918家)和上海市(787家);从增速来看,佛山市可生产Ⅰ类产品企业增速最大,为3.98%,其次是上海市(3.69%)、广州市(3.61%)。
图表8 截至2023年6月底各市可生产可生产Ⅰ类产品企业数量情况(TOP10)
数据来源:JOINCHAIN®众成数科
(2)可生产Ⅱ类产品企业
可生产Ⅱ类产品企业存量排名前三的城市分别为深圳市(988家)、北京市(632家)和上海市(602家);从增速来看,长沙市增速为7.40%,增量为35家,其次是佛山市(5.99%)和东莞市(5.97%),增量分别为19和17家。
图表9 截至2023年6月底各市可生产可生产Ⅱ类产品企业数量情况(TOP10)
数据来源:JOINCHAIN®众成数科
(3)可生产Ⅲ类产品企业
可生产Ⅲ类产品企业存量排名前三的城市分别为北京市(313家)、上海市(244家)和苏州市(155家);生产企业数量前十的城市中仅上海市、深圳市和广州市3个城市的生产企业数量较2022年底企业数量是有所增加的,其中深圳市的增速最大为1.59%,生产企业增量为2家,而天津市降幅最大,为6.25%。
图表10 截至2023年6月底各市可生产可生产Ⅲ类产品企业数量情况(TOP10)
03、小结
放眼国际,中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整体呈现“多小散”特点,但近年来局面有所改善。
在“数量多”方面,根据统计,2022年美国医疗器械(含器械和试剂)生产企业超过八千家,欧洲超过三千家(不含零部件生产商),中国则超过三万家,且逐渐上升。但是从正文的最新数据来看,可生产Ⅱ类和Ⅲ类产品的企业数量均呈现小幅下滑,存量企业优化趋势明显。
在“规模小”方面,相比于美欧地区,中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营收规模普遍偏小。但根据2022年全球医疗器械百强榜单,中国有13家企业上榜,相比于2019年(4家)有了量的突破。
在“分布散”方面,目前国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区。在市场集中度上,CR20(区域排名前20企业营收之和占区域总营收比例,下同)和CR50与全球仍存在较大差距,但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根据众成数科统计,国内医疗器械行业CR20从2017年的10%持续上升至2022年的19%,CR50从2017年的14%持续上升至2022年的29%,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博腾生物与华隆生物达成战略合作,加速MATC细胞药物开发,突破实体瘤治疗瓶颈 (2025-05-13)
- 《细胞·代谢》:心脑相连!华科大团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诱导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新机制 (2025-05-13)
- 真实临床应用证实瑞维鲁胺为内脏转移mHSPC患者带来新希望 (2025-05-13)
- 锐正基因重磅产品和平台亮相2025 ASGCT年会 (2025-05-12)
- 西妥昔单抗β临床Ⅲ期研究发表Nature旗下高分期刊,国产EGFR抗体药物有望改写结直肠癌治疗格局 (2025-05-12)
- Cell:新研究表明乳酸调节人类先天性免疫系统的训练 (2025-05-12)
- 营养不良别忽视!最新研究发现: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能帮肝脏类器官保住过氧化物酶体和线粒体蛋白 (2025-05-12)
- 《医疗东西网络贩卖质量治理规范》政策解读 (2025-05-12)
- 数智赋能 南宁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畛域立异利用 (2025-05-12)
- 对于进一步增强窘境儿童福利保证任务的意见 (2025-05-12)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