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子刊:苹果型身材很危险!科学家首次证实,与BMI和FMI相比,腰臀比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最密切 |
![]() |
JAMA子刊:苹果型身材很危险!科学家首次证实,与BMI和FMI相比,腰臀比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最密切
来源:奇点糕 2023-10-15 15:23
实际上,关于脂肪的分布对健康的影响,我们之前也报道过一些研究。近日,由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Guillaume Par 领衔的研究团队,在知名期刊JAMA Network Open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1]。
他们对近40万人展开了观察性研究或孟德尔随机化(MR)研究,首次证实,与身体质量指数(BMI)和脂肪质量指数(FMI)相比,腰臀比(WHR)与全因死亡风险和特定疾病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最强、最一致[1]。他们认为,在未来的医疗保健中,WHR才是最合适的指标。
朋友们,是时候拿起软尺,测量下自己的腰围和臀围,再计算一下腰臀比了。如果你是男生,腰臀比 0.9,就需要担心了;如果你是女生,腰臀比 0.85,就需要注意了[2]。
论文首页截图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超重或肥胖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
当前,肥胖症的诊疗主要基于BMI。已经有很多研究发现,BMI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呈 J 形相关性。然而,近年来,有研究发现BMI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3,4]。
有几项大型观察性研究中,研究人员已经观察到FMI或WHR与疾病或死亡风险的关系优于BMI[5,6]。不过,目前这些观察性研究很难排除混杂因素和反向因果关系的影响,限制了在FMI或WHR与死亡风险之间建立因果关系。
为了更系统/严谨地比较BMI、FMI和WHR,谁与死亡风险的关系更密切,Par 基于英国生物库发起了这个大型的观察性+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观察队列纳入了387672名受试者,平均年龄56.9岁,女性占比54.2%;孟德尔随机化队列纳入了50594名受试者,平均年龄为61.6,女性占比40.6%。
研究设计
在观察队列中,Par 团队发现,BMI和FMI与全因死亡率呈 J 形相关性,在BMI为24.9和FMI为6.15时,死亡风险最低;而WHR与全因死亡率之间存在明显的单调递增关系。
观察队列的研究结果(腰臀比与死亡风险的关系,参见第三个图中数据)
从癌症相关死亡率来看:BMI每增加1个标准差,死亡风险显著增加6%(P=3.52 10-8);FMI每增加1个标准差,死亡风险显著增加8%(P=5.36 10-11);WHR每增加1个标准差,死亡风险显著增加18%(P=1.47 10-34)。
从心血管相关死亡率来看:BMI每增加1个标准差,死亡风险显著增加41%(P=1.26 10-131);FMI每增加1个标准差,死亡风险显著增加45%(P=4.61 10-116);WHR每增加1个标准差,死亡风险显著增加59%(P=8.14 10-155)。
此外,BMI和FMI与呼吸系统疾病和其他死亡原因的死亡率呈 J 形关系。就呼吸系统疾病相关死亡率而言,BMI和FMI与最低死亡率相关的临界值分别为26和7.43。在其他死亡类别中,BMI和FMI的临界值分别为25.5和6.55。相比之下,WHR与特定病因死亡率的相关性呈单调递增趋势。
观察队列中三个指标与不同疾病相关死亡之间的关系
再来看孟德尔随机化研究队列的数据。
总的来看,三个指标都与全因死亡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具体来说,遗传决定的BMI每增加1个标准差的OR值为1.29(P=1.44 10-13);遗传决定的FMI每增加1个标准差的OR值为1.45(P=6.27 10-30);遗传决定的WHR每增加1个标准差的OR值为1.51(P=2.11 10-9)。简单来说,WHR与全因死亡率的关联强于BMI和FMI。
此外,在男性参与者中,WHR与全因死亡率的关系比BMI更密切。在女性参与者中,三个指标与全因死亡率的关系相似,是否绝经也不影响这一结论。
孟德尔随机化评估的BMI、FMI和WHR与全因死亡率的关联
值得注意的是,与BMI和FMI不同,由基因决定的WHR与全因死亡率的关系与观察到的BMI无关。也就是说,WHR与全因死亡率的关系最稳健、最一致。
总的来说,基于以上观察性研究和孟德尔随机化研究的数据,Par 团队认为,无论BMI是多少,WHR与死亡率的关系最为密切和一致。因此,他们建议,与体重相比,临床上更应该关注脂肪的分布。
实际上,关于脂肪的分布对健康的影响,我们之前也报道过一些研究。
例如,密歇根州立大学团队的一项研究发现,堆积在腹部的脂肪会释放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促进正常的上皮细胞发生癌变[7]。一项超252万成年人的研究发现,臀围每增加10㎝与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0%相关,大腿围每增加5㎝与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8%相关[8]。
参考文献:
[1].Khan I, Chong M, Le A, et al. Surrogate Adiposity Markers and Mortality. JAMA Netw Open. 2023;6(9):e2334836.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3.34836
[2].Song C, Lv J, Yu C, et al. Adherence to Healthy Lifestyle and Liver cancer in Chinese: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0.5 million people. Br J Cancer. 2022;126(5):815-821. doi:10.1038/s41416-021-01645-x
[3].Afzal S, Tybj rg-Hansen A, Jensen GB, Nordestgaard BG. Change in Body Mass Index Associated With Lowest Mortality in Denmark, 1976-2013. JAMA. 2016;315(18):1989-1996. doi:10.1001/jama.2016.4666
[4].Caleyachetty R, Barber TM, Mohammed NI, et al. Ethnicity-specific BMI cutoffs for obesity based on type 2 diabetes risk in England: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1;9(7):419-426. doi:10.1016/S2213-8587(21)00088-7
[5].Emdin CA, Khera AV, Natarajan P, et al. Genetic Association of Waist-to-Hip Ratio With Cardiometabolic Traits, Type 2 Diabetes,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JAMA. 2017;317(6):626-634. doi:10.1001/jama.2016.21042
[6].Sun YQ, Burgess S, Staley JR, et al. Body mass index and all cause mortality in HUNT and UK Biobank studies: linear and non-linear mendelian randomisation analyses. BMJ. 2019;364:l1042. doi:10.1136/bmj.l1042
[7].Chakraborty D, Benham V, Bullard B, et al.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s a mechanistic link between visceral adiposity and cancer. Oncogene. 2017;36(48):6668-6679. doi:10.1038/onc.2017.278
[8].Jayedi A, Soltani S, Zargar MS, Khan TA, Shab-Bidar S. Central fatness and risk of all cause mortality: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72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BMJ. 2020;370:m3324. doi:10.1136/bmj.m3324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Cancer Cell:何厚胜/秦骏团队揭示环状RNA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关键作用 (2025-04-19)
- 我国学者发现,孕期喝茶或可改善孩子的大脑认知发育,而喝咖啡则没影响 (2025-04-19)
- 《科学》:找到女性专属镇痛秘方!科学家发现雌性小鼠大脑附近的免疫细胞能够产生内源性阿片肽,由雌激素和孕激素协同调控 (2025-04-19)
- 两篇《自然》:二甲双胍又现新技能!科学家揭秘最常见克隆性造血突变,让线粒体“暴走”驱动血癌发生,二甲双胍可有效针对 (2025-04-19)
- 贾伟平院士团队最新研究发现社区同伴支持模式可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干预24个月后的管理效果 (2025-04-19)
- Nature“风向标”综述!这些自身免疫疾病靶点,或将诞生下一个药王!改写百亿美元神话 (2025-04-18)
- 乔治·丘奇创立的猪器官移植公司,获FDA批准进行首例基因编辑猪肝脏移植人体试验 (2025-04-18)
- FEBS J:新研究发现ADAMTS5是驱动卵巢癌扩散的关键蛋白 (2025-04-18)
- Cell:我国科学家发现周围神经系统中的小胶质细胞可调节神经元的胞体大小 (2025-04-18)
- 《自然·代谢》:脂肪竟是焦虑推手!科学家发现,急性应激会促进脂肪组织分泌GDF15,激活大脑的焦虑受体 (2025-04-18)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