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难买老来瘦?大错!EHJ:中疾控研究发现,老来胖的人,寿命最长 |
来源:医诺维 2024-05-05 08:50
观察性分析发现,BMI和腰围均与全因死亡率呈负相关,BMI每增加1,全因死亡风险降低4%,腰围每增加5 cm,全因死亡风险降低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施小明、吕跃斌等人在《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上发表了一篇题为"Body mass index,waist circumference,and mortality in subjects older than 80 years:a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tudy"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论文。
该研究显示,在老龄人群中,BMI较高,腰围较低的人,死亡风险最低。BMI每增加1,全因死亡风险降低4.5%,BMI在28时,死亡风险最低。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中国纵向健康长寿调查(CLHLS)队列中5306名高龄老人,年龄在80岁以上,根据中国BMI标准,将参与者分为4类:体重不足(BMI 18.5)、正常体重(18.5-23.9)、超重(24.0-27.9)、肥胖(BMI 28),还根据遗传因素进行了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探索了BMI、腰围(WC)对全因死亡率、心疾病(CVD)死亡率和非CVD死亡率的影响。
在对5306名高龄老人长达20年的随访期间,共记录了3766名参与者死亡,其中791名参与者死于心,1941名参与者死于非心血管疾病。
观察性分析发现,BMI和腰围均与全因死亡率呈负相关,BMI每增加1,全因死亡风险降低4%,腰围每增加5 cm,全因死亡风险降低3%。
BMI、WC与死亡率关系
接下来,研究人员进行了孟德尔随机化分析,通过CLHLS数据,选择了58个与BMI相关的SNP和49个与WC相关的SNP。
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发现,基因预测的BMI与全因死亡率呈负相关,基因预测的BMI每增加1,全因死亡风险降低4.5%。
MR模型显示,基因预测的BMI与全因死亡率之间存在反向J形关联,当BMI为28时,死亡风险最低,这意味着,高龄老人的最佳BMI可能是超重或轻度肥胖。与之相反,与超重或轻度肥胖的参与者相比,体重不足和正常体重的参与者的死亡风险更高。
与全因死亡率类似,基因预测的BMI也与非CVD死亡率负相关,未发现与CVD死亡率存在因果关系。
而对于基因预测的腰围,研究发现,基因预测的WC与全因死亡率、CVD死亡率和非CVD死亡率均呈正相关。
全因死亡、CVD死亡和非CVD死亡的BMI和WC的非线性MR
最后,研究人员还分析了BMI和WC对死亡率的联合影响,结果发现,与基因预测BMI正常且WC预测较低的参与者相比,BMI较高且WC较低的参与者,全因死亡风险降低20%。而BMI较低和WC较高的参与者,死亡风险高22%。
换句话说,胖且腰细的人,死亡风险最低。
胖且腰细的人,死亡风险最低
进一步对性别分析发现,较高BMI和较低WC的体型带来的保护作用,在男女中都显著。
综上,这项研究探讨了BMI和WC对全因死亡率的影响。在观察分析中,较高的BMI和WC与全因死亡率呈负相关。而在MR分析中,BMI与全因死亡率之间存在一致的负相关,与观察分析的结果相反,较高的WC与全因死亡率增加呈正相关。联合分析发现,BMI较高且WC较低的人,死亡风险最低。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医药网新闻- 相关报道
-
- Science:新研究开发出一种用于智能细胞构建的工具 (2025-01-22)
- 从死亡边缘拯救大脑?Pharmaceutics:揭秘原始和工程化细胞外囊泡在分子靶向治疗人类缺血性中风中的关键作用 (2025-01-22)
- 我们大脑中的“双面卫士”Neuron:阿尔兹海默病的进展或与压力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的脂质释放有关 (2025-01-22)
- Nature Medicine:全面揭示“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的健康益处和风险,降低42种疾病风险,增加19种疾病风险 (2025-01-22)
- 心理疗法的数字程序加快缓解焦虑抑郁患者的症状 (2025-01-22)
- Cancer Res:科学家识别出一种有望开发出新型胰腺癌疗法的特殊酶类靶点 (2025-01-21)
- Nat Rev Mol Cell Biol:综述文章阐释如何利用类器官来模拟人类大脑的发育和疾病发生过程 (2025-01-21)
- 天天熬夜,人真的会“变傻”吗?研究证实:熬夜损伤大脑!睡眠压力会促使神经元突触减少、影响大脑“排毒”,增加痴呆风险 (2025-01-21)
- Nature:利用人工智能设计的新型蛋白可有效中和蛇毒中的毒素 (2025-01-21)
- Nature子刊:西湖大学王寿文/李莉开发了首个基于表观突变、无需基因编辑的谱系追踪工具! (2025-01-21)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