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疗器械行业 > JCI:一种双管齐下的新方法可增强免疫系统靶向消灭癌细胞的能力

JCI:一种双管齐下的新方法可增强免疫系统靶向消灭癌细胞的能力

来源:100医药网 2024-06-10 11:32

这项新的研究着重关注于一种名为“过继细胞转移”的免疫疗法,它涉及从病人体内提取T细胞,增强它们的抗癌能力,在培养基中扩增T细胞,并将它们重新注入病人体内。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路德维格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疗法,它采用双管齐下的方法来攻击实体瘤,以增强免疫系统靶向和消灭的能力。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期刊上,论文标题为 Combining SiRP decoy coengineered T cells and antibodies augments macrophage-mediated phagocytosis of tumor cells 。

这项新的研究着重关注于一种名为 过继细胞转移(adoptive cell transfer, ACT) 的免疫疗法,它涉及从病人体内提取T细胞,增强它们的抗癌能力,在培养基中扩增T细胞,并将它们重新注入病人体内。

领导这项研究的路德维格癌症研究中心研究员Melita Irving说, 虽然T细胞疗法在治疗某些血癌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由于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机制,对实体瘤的治疗带来了更复杂的挑战。仅靠T细胞可能还不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正在探索通过整合其他免疫增强策略来提高T细胞有效性的方法。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Irving和她的团队改造了T细胞,使其分泌CV1,即人类蛋白SiRP 的高亲和力版本。

SiRP 通常与CD47相互作用,其中CD47是一种存在于健康细胞表面上的蛋白,它传递一种 别吃我 的信号,以防止巨噬细胞吞噬它们。然而,许多癌细胞利用这一系统,过度表达CD47,以避免被吞噬。

图片来自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024, doi:10.1172/JCI161660

Irving解释说, 先天性免疫系统,尤其是可以吞噬的巨噬细胞,对我们抗击癌症的免疫防御至关重要。 (T细胞属于免疫系统的另一个分支,即适应性免疫系统)。

Irving团队之前开发的 CV1 诱饵能以高亲和力结合 CD47,有效抑制这种 别吃我 的信号。据预计这将提高对癌细胞的可识别性,使其更容易受到巨噬细胞的攻击,与此同时,癌细胞也会成为这些经过改造的T 细胞的攻击目标;这些经过改造的T 细胞除了分泌CV1之外,还会表达亲和力优化的 T 细胞受体 (TCR)。

然而,Irving团队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他们设计的 T 细胞分泌的 CV1 包括一个 Fc 尾部,Fc 尾部通常位于抗体分子的尾端,是吸引巨噬细胞攻击的标签。由于该标签如今包覆在分泌工程化 CV1 的 T 细胞上,这招致了巨噬细胞对这些治疗性T 细胞的全面攻击,导致递送到小鼠体内的 T 细胞耗竭。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论文第一作者、Irving团队博士生Evangelos Stefanidis改造了T细胞,使其只表达没有Fc 尾部的CV1。这样,改造后的 T 细胞就不会遭受人类巨噬细胞的靶向攻击。

此外,将这些能产生CV1的T细胞与阿维鲁单抗(avelumab)和西妥昔单抗(cetuximab)等癌症靶向抗体结合,还能进一步提高巨噬细胞吞噬肿瘤细胞的能力。这是因为这些抗体,分别靶向免疫抑制性PD-L1分子和促进生长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具有活性Fc尾部,能吸引巨噬细胞特异性地攻击肿瘤细胞。Irving团队还观察到,用这些抗体治疗小鼠能有效改变肿瘤微环境,支持免疫攻击。

Irving解释说, 通过移除Fc尾部,我们可以使T细胞免受人类巨噬细胞的攻击,而通过将这些经过改造的T细胞与含有活性Fc尾部的临床抗体结合,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增强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作用。

这些发现可能还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抗体药物莫洛利单抗(magrolimab)的临床试验面临重大挑战,包括患者反应不佳和感染。与CV1诱饵一样,莫洛利单抗也能阻断肿瘤细胞表面上的CD47 别吃我 信号,从而促进免疫系统摧毁肿瘤细胞。但是,如果像带有 Fc 尾部的 CV1 诱饵一样,它的阻断作用并不完全针对癌细胞,那么它可能会引起健康组织的破坏。

Irving说, 莫洛利单抗也有可能靶向包括T细胞在内的免疫细胞,使之受到吞噬。我们的联合治疗策略有助于引导专门针对肿瘤细胞的吞噬作用,同时保护我们的经过改造的T细胞。我们的研究结果还凸显了癌症治疗的复杂性,以及采用细致入微的免疫疗法的重要性。 (100yiyao.com)

参考资料:

Evangelos Stefanidis et al. .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024, doi:10.1172/JCI161660.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