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亚洲科学家!舒易来教授荣膺第48届国际ARO“临床科学创新奖”,改写耳聋治疗史 |
![]() |
在大会颁奖典礼上,舒易来医生向全球同行分享了关于先天性耳聋基因治疗研究的心路历程,讲述了自己带领团队从实验室研发到临床转化的故事,并对耳聋基因治疗的未来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
2007 年,舒易来进入复旦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硕博连读,师从我国耳科学泰斗、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正敏和耳鼻喉科专家吴海涛教授,奠定了扎实的临床与科研基础。博士阶段,他经导师王正敏院士和李华伟教授联合推荐,于 2010 年赴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眼耳医院,在国际著名耳聋治疗专家Zheng-Yi Chen教授指导下,开展了4年的耳聋基因治疗等研究。2014年,与著名基因编辑专家David Liu教授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内耳感觉细胞基因编辑。
2014 年学成归国后,舒易来回到复旦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工作并深耕于耳聋基因治疗研究和临床转化,凭借在遗传性耳聋领域的持续突破,舒易来教授曾获得国家杰出青年、优秀青年,获评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上海市级医院临床创新奖、上海市银蛇奖、浦江人才、曙光学者等荣誉。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 20% 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5% 的人患有致残性(中度以上)的听力损失,约有 2600 万先天性耳聋患者。每年,我国约有 3 万新生聋儿。,不仅仅意味着失聪,更常伴随着言语障碍, 十聋九哑 成为了残酷的现实。而约60%的先天性耳聋是由遗传因素所导致的,已知的耳聋基因超过 200 多个,目前尚无任何临床治疗药物。自舒易来归国伊始,其团队便以 解决临床痛点 为使命,依托医院强大的临床科研平台,在医院和科室的大力支持下,针对 10 余种耳聋致病基因,创新性运用基因置换、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在多个耳聋模型上证明了基因治疗的疗效。
此次应用于临床的突破针对的是耳畸蛋白缺陷(OTOF耳聋基因突变)所致的耳聋。团队创新采用双腺相关病毒(AAV)载体递送系统,以基因置换策略,将正常的人源OTOF编码序列导入患者内耳感受声音的毛细胞,促使毛细胞能够表达正常功能的耳畸蛋白,从而从根本上改善听力和言语。
该临床研发面临两大挑战。首先是递送系统的构建。AAV 是最常用的基因治疗递送载体,但OTOF基因编码序列超出了单个载体的装载容量。研究团队采用双 AAV 载体拆分递送策略,成功突破单载体基因容量限制的技术瓶颈,在耳蜗细胞内实现基因序列的重组。二是给药困难。耳蜗位置深、细胞种类多,且被骨质结构包绕,针对耳蜗靶向递送的技术挑战,团队经过反复摸索,自主研发出了一套精准、的耳部递送路径和给药装置,为耳聋基因治疗提供了重要保障。
经过多年探索和研发,2022年,团队率先开展了全球首个先天性耳聋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成功纠正了聋哑患儿听力、言语和声源定位能力,该成果发表于顶级医学期刊《》和《自然 医学》等杂志,获得《柳叶刀》的同期述评,并入选封面导读,国际同行评论道 为耳聋治疗提供了范式转变,并为治疗其他形式的听力损失带来希望 标志着基因治疗听觉障碍乃至更广泛疾病的新时代开启 ,并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美联社、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Science、MIT Technology Review 等媒体报道。

这是全球第一个(First-in-Human)先天性耳聋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更是全球第一项双 AAV 载体的人体临床试验,解决了大基因递送的医学难题,为其他系统的疾病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2023 年 10 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的第 30 届欧洲基因和细胞治疗学会(ESGCT)年会上,舒易来系统性披露了该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结果,这也是全球首个先天性耳聋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结果在正式学术大会的首次发布;2024 年 2 月,他在第 47 届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研究年会(ARO)主席团全体大会(Presidential Symposium)上介绍了最新进行的双耳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数据。2024 年 10 月,舒易来教授受邀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第31届欧洲基因与细胞治疗学会(ESGCT)年会全体大会进一步分享了基因治疗临床试验较长期随访结果和成年人治疗最新结果,有 2700 余名国际同行参会。
截至目前,该研究已顺利完成多名儿童和成人患者给药,随访结果显示,患者的听力得到了显著改善。首例患者治疗已达2年2个月,5名患者达1年半,10名随访时间超过1年,所有患者听力均持续稳定,言语能力也进一步提升。这一系列开创性的工作,不仅为先天性耳聋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其他耳聋基因治疗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基于耳聋基因治疗领域的突破性工作,2024年12月,舒易来医生团队在国际著名杂志《自然遗传学综述》(Nature Reviews Genetics)发表题为:Gene therapy for deafness: we can do more(耳聋基因治疗:我们可以做更多)的评论文章,就目前耳聋基因治疗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挑战与展望进行了专题论述。文中提到如何更广泛、高效进行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和推广;如何进行其他耳聋基因治疗药物的研发和临床转化,以覆盖更多类型的耳聋患者;并呼吁学术界、产业界、国家政府、全社会的通力合作,多关注中低收入国家人群的听觉障碍防治以及全球政策的支持等。

- 相关报道
-
- Cancer Cell:何厚胜/秦骏团队揭示环状RNA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关键作用 (2025-04-19)
- 我国学者发现,孕期喝茶或可改善孩子的大脑认知发育,而喝咖啡则没影响 (2025-04-19)
- 《科学》:找到女性专属镇痛秘方!科学家发现雌性小鼠大脑附近的免疫细胞能够产生内源性阿片肽,由雌激素和孕激素协同调控 (2025-04-19)
- 两篇《自然》:二甲双胍又现新技能!科学家揭秘最常见克隆性造血突变,让线粒体“暴走”驱动血癌发生,二甲双胍可有效针对 (2025-04-19)
- 贾伟平院士团队最新研究发现社区同伴支持模式可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干预24个月后的管理效果 (2025-04-19)
- Nature“风向标”综述!这些自身免疫疾病靶点,或将诞生下一个药王!改写百亿美元神话 (2025-04-18)
- 乔治·丘奇创立的猪器官移植公司,获FDA批准进行首例基因编辑猪肝脏移植人体试验 (2025-04-18)
- FEBS J:新研究发现ADAMTS5是驱动卵巢癌扩散的关键蛋白 (2025-04-18)
- Cell:我国科学家发现周围神经系统中的小胶质细胞可调节神经元的胞体大小 (2025-04-18)
- 《自然·代谢》:脂肪竟是焦虑推手!科学家发现,急性应激会促进脂肪组织分泌GDF15,激活大脑的焦虑受体 (2025-04-18)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