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从基因组伤痕到转录组静默——单细胞多组学揭示大脑衰老的因果链条 |
![]() |
大脑衰老的 细胞普查 :谁在坚守,谁已改变?
很多人可能普遍认为,衰老必然伴随着大量神经元的死亡。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研究人员对19位年龄跨度巨大的捐献者(从4个月大的婴儿到104岁的百岁老人)的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 PFC)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精细剖析,总共分析了高达367,317个细胞核。前额叶皮层是人类高级认知功能(如决策、规划和社交)的 指挥中心 ,其功能状态直接关系到我们的。
结果出人意料。在这场跨越一个世纪的 细胞普查 中,研究人员并未发现神经元与胶质细胞的总体比例,或兴奋性神经元与抑制性神经元之间的比例,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显著变化。这意味着,在健康的衰老过程中,大脑的基本 城市规划 和人口结构保持着惊人的稳定。我们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在衰老过程中经历大规模的神经元 裁员 。大脑这座城市的居民数量,基本保持了稳定。
然而,稳定的大局之下,暗流正在涌动。变化发生在更精细的层面,体现在某些特定 职业 的细胞群体中。
一个显著的变化发生在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s)家族。这个家族负责生成髓鞘(Myelin Sheath),如同电线绝缘层一样包裹在神经元的轴突上,确保神经信号能够高速、准确地传递。家族中有两类成员:一类是 后备军 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s, OPCs),它们是具有分化潜能的,随时准备补充和修复受损的髓鞘;另一类是 正式工 成熟的少突胶质细胞。
数据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OPCs的数量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P= 1.31 10⁻ ),在婴儿时期最为丰富,此后逐渐减少。与此同时,成熟的少突胶质细胞数量则相应增加(P= 1.31 10⁻ )。这个此消彼长的过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现实:年轻的大脑拥有充足的 维修储备力量 ,能够快速响应损伤;而衰老的大脑,其髓鞘的 维修团队 规模正在萎缩,再生和修复的潜力可能正在减弱。这或许是老年人神经功能恢复较慢的原因之一。
另一场深刻的变革,发生在抑制性神经元(Inhibitory Neurons)的内部。如果说兴奋性神经元是 油门 ,那么抑制性神经元就是大脑的 刹车 ,它们共同维持着神经环路的精妙平衡,防止 过度兴奋 导致的功能紊乱。研究发现,在一种名为SST阳性的抑制性神经元(IN-SST)中,衰老带来了显著的 转录噪音 增加,即细胞间基因表达的变异性(Coefficient of Variation)显著增大(P= 4.30 10⁻ )。
这好比一个交响乐团,年轻时,所有的小提琴手(IN-SST神经元)都严格按照乐谱演奏,声音整齐划一;年老时,每个乐手开始有了一些即兴发挥,虽然还在演奏同一首曲子,但整体的和谐度下降了。更重要的是,这些神经元的 身份标识 基因,如SST和VIP,其表达水平在老年大脑中显著下降。这意味着,大脑的 刹车 系统不仅变得 嘈杂 和不稳定,其本身的 制动力 也在减弱。这可能导致大脑信息处理的精确度下降,甚至与某些老年期认知有关。
这场 细胞普查 告诉我们,衰老并非一场简单粗暴的 细胞毁灭战 ,而是一场关于细胞功能、状态和潜能的 消耗战 。大脑的基本框架得以保留,但其内部的运作效率、修复能力和调控精度,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管家基因 的集体倦怠:一场席卷大脑的 节能 运动?
如果说细胞是建筑,那么基因表达就是室内的 装修和陈设 。通过分析每个细胞内的信使RNA(mRNA),研究人员得以窥见衰老过程中,细胞内部功能活动的变化。在这里,他们发现了一个贯穿几乎所有细胞类型的普遍现象,一个足以重塑我们对衰老理解的核心发现。
在比较老年组(超过65岁)与成年组(15至65岁)的大脑细胞时,研究人员总别出2,803个基因的表达发生了显著变化。令人震惊的是,绝大多数变化都是 下调 ,即基因的活跃度降低了。在所有细胞类型中,下调的基因数量都远超上调的基因数量(P= 2.44 10⁻⁴),其中L2/3层的兴奋性神经元表现得最为突出,有多达1,273个基因被下调。
这像是一场席卷整座 细胞之城 的 灯火管制 ,几乎每个房间都在主动或被动地调暗自己的灯光。那么,究竟是哪些 灯 被熄灭了呢?
通过基因功能本体(Gene Ontology, GO)分析,答案变得清晰而深刻。被普遍下调的基因,并非那些决定细胞身份的 个性化 基因,而是那些负责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的 管家基因 (Housekeeping Genes)。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细胞这部复杂机器能够运转的基石,它们的功能覆盖了:翻译与核糖体、新陈代谢、物质运输与稳态维持。
例如,热休克蛋白HSPA8、细胞骨架蛋白TUBA1A以及其他八个基因,在所有13种被分析的脑细胞类型中都显著下调。这意味着,衰老的脑细胞,其蛋白质生产线效率降低,能量转换能力减弱,内部物流变得迟缓。这是一场系统性的、基础性的功能衰退。
这一发现引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这种普遍的功能下调,对细胞来说意味着什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巧妙地利用了一个名为 DepMap 的公共数据库。该数据库评估了在中敲除每一个基因后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从而为基因的 重要性 或 必需性 (Essentiality)打分。
分析结果令人警醒:在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中,那些随着衰老而表达下调的基因,其 必需性 得分显著高于那些表达上调的基因(神经元:P= 7.33 10⁻⁷;小胶质细胞:P= 9.09 10⁻⁷)。换句话说,衰老的大脑并非在关闭一些可有可无的 装饰灯 ,而是在主动调暗那些维持生命的核心 应急照明系统 。
这种核心生命机器的普遍 倦怠 ,尤其是负责能量生产的线粒体(Mitochondria)和负责蛋白质合成的核糖体(Ribosome)相关基因的协同下调,强烈暗示衰老的大脑可能进入了一种 低功耗 或 节能 模式。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这种下降趋势在40岁之后变得尤为明显。
这究竟是一种被动的、不可逆的系统衰竭,还是一种主动的、具有某种代偿甚至保护意义的战略性撤退?或许,通过降低新陈代谢率,细胞可以减少有害副产品(如活性氧)的产生,从而在 硬件 日益老化的情況下,延长自身的 使用寿命 。这个问题,该研究并未直接回答,但它无疑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方向。
刻在生命蓝图上的 伤痕 :解码大脑神经元的 突变指纹
如果说转录组的变化是细胞功能的 软件 更新,那么基因组的变化则是生命 硬件 蓝图上的永久性刻痕。我们的DNA,在漫长的一生中,不断受到内外环境因素的攻击,积累着各种各样的突变,这些被称为体细胞突变(Somatic Mutations)。由于神经元一旦分化成熟便不再分裂,它们无法通过细胞分裂来 稀释 这些突变,因此,每一个神经元的基因组,都像一本忠实的历史书,记录了从生命之初到最后一刻所经历的全部 遗传损伤 。
研究人员利用单细胞全基因组测序(single-cell Whole-Genome Sequencing, scWGS)技术,对来自不同年龄捐献者的100个神经元进行了深度测序,逐一了这些 历史书 上的内容。
结果证实,体细胞单核苷酸变异(somatic Single-Nucleotide Variants, sSNVs)确实在随着年龄稳定积累。计算表明,每个神经元平均每年会新增15.1个新的突变(R = 0.87,P= 2.20 10⁻ ⁶)。这些突变并非随机产生,它们呈现出特定的模式,即 突变指纹 (Mutational Signature)。总体来看,衰老神经元中的突变指纹与一个已知的、名为 SBS5 的模式高度相似。SBS5被认为是一种 时钟样 的突变,其累积量与生物体的年龄密切相关,但其背后的确切生物学机制至今仍不清楚。
然而,这项研究最巧妙的地方在于,研究人员并未止步于此。他们通过复杂的算法分析,将这个看似单一的 SBS5样 指纹,成功地分解为两个截然不同、来源各异的全新指纹,并将其命名为A1和A2。这一分解,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从一堆混杂的证据中,识别出了两个不同案犯的作案手法。
指纹A1:转录活动的 烙印 。A1指纹与捐献者的年龄呈现出极强的正相关(R = 0.88,P= 3.30 10⁻⁵⁰),在每年新增的15.1个突变中,A1贡献了绝大部分,约为12.1个。更关键的是,A1突变的分布极不均匀:它显著富集在基因的编码区,尤其是在那些高表达的基因中。这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机制:一个基因被使用的频率越高,它留下 活动烙印 (即A1突变)的几率就越大。这是一种 生命在于运动,但运动带来磨损 的真实写照。
指纹A2:发育时期的 回响 。相比之下,A2指纹与年龄的相关性要弱得多(R = 0.42,P= 6.60 10⁻ ⁴),每年仅贡献约3个新突变。有趣的是,A2在婴儿的神经元中占比最高,暗示它主要在生命早期,甚至在发育阶段就已经形成。与A1相反,A2突变倾向于发生在低表达的基因或基因间的 荒漠 区域。A2更像是一个古老的 回响 ,记录了我们生命之初细胞快速增殖和分化时留下的印记。
通过将衰老的 总突变 分解为 转录损伤 (A1)和 发育遗留 (A2)两个部分,研究人员不仅为我们量化了不同损伤来源的贡献,更为下一步连接 硬件损伤 (基因突变)与 软件失灵 (基因表达变化)铺平了道路。
终极谜底:基因 长短胖瘦 与 累积损伤 如何共同谱写衰老乐章?
至此,我们手握两条关键线索:转录组层面, 管家基因 普遍下调;基因组层面,突变不断累积。现在,是时候将这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揭示最终的谜底了。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试图找出决定一个基因在衰老过程中是 上调 还是 下调 的关键因素。
分析结果清晰地指向了两个主角:基因的表达水平和基因的长度。
高表达是 原罪 。模型显示,一个基因在年轻大脑中的基础表达水平越高,它在老年大脑中表达水平下降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与我们之前的发现完美契合。高表达意味着高频率的转录活动,从而导致更多的A1型 转录烙印 突变累积,最终导致该基因的表达效率下降。
长是 护身符 。出人意料的是,模型同时显示,基因的长度与衰老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基因越长,其表达水平在衰老过程中越有可能维持稳定,甚至有所增加。这一发现在神经元中尤为明显。为什么 长 反而成了优势?答案在于神经元的 特殊装备 高水平表达的 拓扑异构酶 (Topoisomerases),它们能有效保护长基因在转录过程中的结构完整性。
现在,所有的拼图都已各就各位,一幅壮丽的衰老图景徐徐展开:
大脑中的 管家基因 ,特点是短小、高表达。高强度的工作使它们持续累积A1型突变,又缺乏长基因的特殊保护,最终导致了它们在衰老中的普遍表达下调。而 神经元特异性基因 ,特点是通常非常长。它们的 长 这个物理属性,使其受到了拓扑异构酶的重点保护,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转录带来的损伤风险。因此,它们的表达水平在整个衰老过程中保持了惊人的稳定,确保了神经元能够一生维持其基本身份和功能。
这是一个关于 成本与收益 、 磨损与维护 的深刻平衡。生命为了维持核心的、不可替代的神经元功能,演化出了一套精密的保护机制来维护那些长而关键的 专业基因 。而对于那些所有细胞通用的、短小的 管家基因 ,则似乎采取了一种 高消耗、高磨损 的策略。衰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种策略长期执行后,累积 损耗 的必然结果。
衰老并非终局,而是动态的 重新编程
这项里程碑式的研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大脑衰老的全新图景。它告诉我们,衰老并非简单的细胞死亡和功能丧失,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在基因组和转录组层面同时发生的 重新编程 过程。
我们看到,大脑的基本细胞结构在健康衰老中得以顽强地维持。但在这稳定的表象下,是一场深刻的内在变革:细胞的 后备维修力量 在减少,神经环路的 刹车系统 变得不再稳定。最核心的变化,是维持细胞基础运作的 管家基因 网络,在持续的 转录磨损 和突变累积下,进入了系统性的 低功耗 模式。与此同时,定义神经元身份的长基因,则在特殊的保护机制下,坚守阵地,维系着我们认知功能的核心。
这一发现不仅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健康衰老的理解,也为探索神经退行性疾病(如病)的机制开辟了全新的视角。在这些疾病中,这种在健康衰老中尚能维持的精妙平衡是否被打破了?未来的研究将沿着这些线索继续深入。我们或许可以设想,通过干预措施来增强对 管家基因 的DNA修复能力,或者模拟 拓扑异构酶 的功能来保护基因组,是否能够延缓大脑的衰老进程?
生命是一场与熵增的持续抗争。在这场抗争中,大脑并非被动地承受损伤,而是在遵循一套深刻的、关于牺牲与保全、消耗与维护的内在逻辑。理解这套逻辑,是我们最终理解衰老、干预衰老,乃至在时间的洪流中更好地守护我们心智之光的关键所在。大脑衰老的乐章,复杂而深沉,而我们,才刚刚开始学会聆听它的主旋律。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癌细胞》:CAR-NK有望升级!科学家开发NK细胞全基因组筛选平台,找到三个可增强CAR-NK细胞抗肿瘤能力的关键调控因子 (2025-09-06)
- Nature:从基因组伤痕到转录组静默——单细胞多组学揭示大脑衰老的因果链条 (2025-09-06)
- 糖尿病治愈新希望:CRISPR基因编辑细胞在人体内分泌胰岛素,且无需使用免疫抑制药物 (2025-09-06)
- 巴基斯坦首款 | 迈威生物地舒单抗注射液海外首次获得上市许可 (2025-09-05)
- 领跑GLP-1月制剂赛道,质肽生物佐维格鲁肽重磅Ⅱ期数据即将亮相EASD (2025-09-05)
- 普通感冒竟能“防新冠”?!最新研究:感染鼻病毒后 30 天内,新冠感染风险能降低近一半 (2025-09-05)
- 癌症和自身免疫病有救了?Nat Biomed Eng:特殊的定制化蛋白或能帮助机体移除有害细胞,攻克癌症与自身免疫病有新招 (2025-09-05)
- Nature:发现脑肿瘤致命弱点,限制这种氨基酸,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 (2025-09-05)
- 超1400亿美元!ADC赛道交易格局分析及潜在重磅BD品种盘点 (2025-09-04)
- 揪出阿尔茨海默病的“小刺客”!最新研究:血液细胞外囊泡带 C1q 过血脑屏障,促神经元产 Aβ 加速病情 (2025-09-04)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