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细胞》:CAR-NK有望升级!科学家开发NK细胞全基因组筛选平台,找到三个可增强CAR-NK细胞抗肿瘤能力的关键调控因子 |
![]() |
《癌细胞》:CAR-NK有望升级!科学家开发NK细胞全基因组筛选平台,找到三个可增强CAR-NK细胞抗肿瘤能力的关键调控因子
来源:奇点糕 2025-09-06 14:46
通过开发高通量CRISPR筛选平台,并利用该平台对原代人类NK细胞进行了多次全基因组CRISPR筛选,最终识别出能增强CAR-NK细胞抗肿瘤能力的3个反向调节因子,MED12、ARIH2或CCNC。近年来,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疗法的成功,带动了整个细胞疗法领域的发展。随着研究的深入,进入科学家们视野的也不再只有T细胞,其他类型的免疫细胞,如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同样可以作为抗击癌症的有力武器。
目前,CAR-NK细胞疗法虽然已经在液系统肿瘤和实体瘤中展现了不错的治疗潜力。但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TME)的存在,以及NK细胞的功能耗竭,也是影响CAR-NK细胞疗法能否有效发挥抗肿瘤作用的两个关键因素。
为了解决CAR-NK细胞疗法面临的问题,近期,德克萨斯大学Katayoun Rezvani团队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进展。他们通过开发高通量CRISPR筛选平台,并利用该平台对原代人类NK细胞进行了多次全基因组CRISPR筛选,最终识别出能增强CAR-NK细胞抗肿瘤能力的3个反向调节因子,MED12、ARIH2或CCNC。
进一步的研究显示,敲除MED12、ARIH2或CCNC,不仅能显著提升NK细胞的细胞毒性,使其在免疫抑制的TME中表现出更强的持久性和杀伤力,还能增强CAR-NK细胞抗肿瘤活性。
更重要的是,与敲除单个基因相比,ARIH2和CCNC的双基因敲除能进一步增强NK细胞的增殖、激活和炎症信号传导。且在异位小鼠模型中,ARIH2和CCNC的双重敲除还显著增加了循环中的CAR-NK细胞数量并增强了其抗肿瘤能力。
研究发表在《》上[1]。
在既往细胞疗法应用过程中,科学家们能通过在原代人T细胞中开展的大规模CRISPR筛选,识别到一些调控抗的因子。但要在原代人NK细胞中开展全基因组CRISPR筛选仍存在技术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德克萨斯大学Katayoun Rezvani团队先是开发了一个名为PreCiSE的高通量CRISPR的筛选平台。通过优化病毒载体和电技术,该平台能够在原代人类NK细胞中进行大规模全基因组基因编辑,并观察基因扰动对NK细胞功能的影响。
根据筛选结果,研究人员成功识别出能增强NK细胞功能和CAR-NK细胞抗肿瘤能力的3个反向调节因子,MED12、ARIH2或CCNC。敲除这些基因,不仅能显著提升NK细胞的细胞毒性,使其在免疫抑制的TME中表现出更强的持久性和杀伤力,还能增强CAR-NK细胞抗肿瘤活性。
比如,在短期和重复肿瘤攻击实验(模拟在免疫抑制TME)中,MED12的敲除能使NK细胞在面对耐药性癌细胞(如PATC148胰腺癌细胞系、MM1S细胞系等)时表现出更强的细胞毒性。而在体内实验中,MED12敲除增强了靶向人滋养层细胞表面糖蛋白抗原2(TROP2)和CD70的CAR-NK细胞的抗肿瘤活性。
同样,研究人员也测试了敲除ARIH2或CCNC对NK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包括短期和重复肿瘤攻击等一系列体内外研究中,ARIH2或CCNC单敲除或双敲除均能显著增强NK细胞对难治性癌细胞的杀伤能力(如T细胞),并增强CAR-NK细胞的抗肿瘤活性。
但ARIH2和CCNC双敲除可通过增强NK细胞的增殖、激活和炎症信号传导,进一步增强NK细胞的功能和代谢适应性(表现为NK细胞基础耗氧率、最大耗氧率以及备用呼吸能力的显著提高)。此外,在异位胰腺癌小鼠模型中,ARIH2和CCNC的双重敲除也进一步增加了循环中的CAR-NK细胞数量并增强了其抗肿瘤能力(小鼠肿瘤负荷减少,生存期延长)。
总之,该研究不仅开发了一个高通量CRISPR筛选平台,还揭示了增强CAR-NK细胞抗肿瘤活性的几个关键调节因子。这些发现不仅为理解NK细胞的功能调控提供了新的见解,也为开发更有效的CAR-NK细胞疗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你喝的可乐、奶茶,竟成了癌细胞转移的燃料!《自然》子刊揭示果糖促癌新机制 (2025-09-28)
- 《细胞·代谢》:港中大/中山大学团队发现新型肝癌致病菌,可从肠道迁移到肝脏,吸附肝细胞表面,释放喹啉酸促癌! (2025-09-27)
- Nature:是什么让线粒体DNA“粉身碎骨”?一个关于核苷酸、炎症与衰老的新故事 (2025-09-27)
- GUT:阿尔茨海默病毒蛋白可由脑入肠!科学家发现,tau蛋白可从大脑传播至肠道,破坏肠道微生态 (2025-09-27)
- Cell Stem Cell:李中伟团队成功构建出功能性人类肾脏类器官 (2025-09-27)
- 参天公司正式发布《参天报告2025》 (2025-09-26)
- 破解局灶性癫痫诊断困境!Epilepsia研究:血浆外泌体中3种microRNA可作标志物,却无法指示癫痫相关呼吸功能障碍 (2025-09-26)
- 《自然》:饮食+药,神母在劫难逃!科学家发现,无精氨酸/脯氨酸饮食联合二氟甲基鸟氨酸,可让神经母细胞瘤翻译停滞,提升疗效 (2025-09-26)
- NEJM:临床研究证实,阿司匹林可将结直肠癌复发风险降低一半! (2025-09-25)
- 感染新冠后,月经易“失调”?Nat Commun 1.2 万人研究找到答案:雄激素和炎症是关键 (2025-09-25)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