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疗器械行业 > 我国医疗器械业该“扶”还是“持”?

我国医疗器械业该“扶”还是“持”?

  对于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来说,所谓政策扶持的概念变得相当敏感。与之相关的操作模式一不小心就可能沦为贸易保护,沦为行政干预市场,沦为不公平竞争。这种蜕变是否出现,严重程度如何,与“扶”、“持”之间的分寸把握密切相关。

 

  衡量我国现有医疗器械生产水平较低的重要指标不外乎三个:科技含量低、行业规模小、市场生命力弱.不难发现,这些也都是其它产业正在面临的同样问题。在提升这三项指标方面,政策扶持所能起到的作用并非决定性的,至少,让中国像欧洲和日本那样将医疗器械行业作为福利行业来扶持,通过税收、信贷和政府采购等方式扶持发展的期望就很不现实。

 

  对于欧洲与日本的所谓变相产业保护,我们必须明白,此类发达国家产业化程度较高,同时技术生产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在政府采购时,可以在充分保证性价比的前提下,优先考虑本土产品。这可以称作“持强”。

 

  国内的情况不同,按照某些业内人士的说法,在大型医疗器式领域,除了HIFU技术外,本土企业再无其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此类似的各个环节缺陷,最终体现到终端,造成产品竞争力弱,是市场自由选择的结果。要是通过同样的定额、定量政府采购的方式优先选择,那就是“扶弱”。一方是持强,一方是扶弱,其后果如何可想而知。

 

  何况医疗器械产品的效用及安全性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不能认为医疗机构大量使用进口设备就是歧视本土产品,就是没尽到扶持的义务。毕竟人命关天,一味的“抑强扶弱”非但于事无补,且会扼杀本土产业生命力。

 

  医疗产业市场化已是大势所趋。生产企业所寄望于那种近似倒退的行政支持几乎不可能重新出现。?个市场行为主体存在的前提,就是有能力对市场所要求的基本因素,包括成本、原料、劳动力、商品等一系列环节完成符合价值规律的组合。这是基本的生存能力,必须经市场检验确认。

 

  细究所列影响医疗器械产业的六大因素,相关行业发展水平、整体经济水平、技术水平,以及医学模式和医疗方式这几项因素,都不是政策调整所能直接解决的问题,却又直接关系企业存亡命运。

 

  由此可知,生产基础薄弱,产业规模小与科研能力落后,才是造成目前国内医疗器械生存压力的根本原因。改变这种局面,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艰苦的市场整合,而绝非一纸政令便能改天换地的。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与其枉费心机沉迷于不可能实现的一些“政策扶持”的幻想中,还不如尽早实现内部挖潜,结构优化,争取在市场上立稳脚跟。

 

  至于合理利用软件环境、合理利用政策资源,这是在发展的层面上需要考量的问题,并且同样意义巨大。政策支持的关键在哪里?

 

  在克服关税保护作用的局限性,克服由于产品技术标准差距形成的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医疗器械产品出口能力产生的限制,提高医疗器械监管水平,建立必要的产业风险资金,引导产业进行必要的战略调整等方面。这些关键的“支持点”都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政策扶持的重点不在扶立,而在支持。产业良性发展与必要政策扶持,两者互相加力,绝不应彼此内耗。市场机制越成熟越健康,政策在其中所能直接发挥作用的空间就越小。在这越来越小的空间里,如何尽可能发挥政策所能施加的正面影响,这要求行政者和经营者首先正确区分各自的角色定位。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