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政策法规 > 明确养生类图书出版责任监管

明确养生类图书出版责任监管

   

  近日,各大成都医院先后出现了生吃泥鳅而染上寄生虫的病人。这些病人都是因为看了出版《不生病的智慧》一书,不但没治好病,反而浑身不舒服。成都各大书城发现,养生图书依旧占据着畅销榜的前列。
 
  打着太医幌子写书、目前已被逮捕并以涉嫌制售伪劣品罪公诉的刘弘章(刘太医)的著作依旧在架,还有一些养生书把癌症归咎于患者生命力过“旺”、或者建议病人不要吃药、支招用猪胆汁和红糖治疗痔疮,此外许多出版书大谈《易经》《五行》等。有出版人透露,许多出养生书的人,连医生资格都没有,买来书号、上网摘抄过后就“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炒作销售。
 
  “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个常识,不仅能用于求学,而且看样子更该推广到生活领域。市面上五花八门的养生书籍,鱼龙混杂、著述矛盾,简直会让人偏听则暗、兼听也暗、无所适从。
 
  应该说,这种混乱的局面,是有很深刻的社会背景的。进入信息社会后,知识(信息)生产成本低廉、传播便利、供给丰沛,但知识学科和门类的分野,决定了普通人在绝大多数方面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加之规则缺失,这种劣势便可为科学陷阱、营销骗局乃至政治谎言所利用。
 
  这就是说,对于张悟本的履历造假、夸大食疗效果等忽悠做法,以及其他类似养生大师、图书开出子虚乌有“灵丹妙药”的把戏,最根本、最有效的遏制办法,不是有关部门、媒体诱导的让群众成为专家(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更不是舍本逐末的不准普通人出书、发言、上电视(开信息表达自由领域的倒车,重新建立知识和等级门槛)。而应当一方面明确责任、完善规则,即文(言)责自负,养生书、养生节目一干链条上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必须要为其“表演行为”负责,承担错误、不当、欺骗性言论可能带来的一切后果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要善于借助信息社会的优势,政府部门、专业研究机构、媒体、公民团体、专家应及时充当公众信息的把关者和评价者,及时管控不良信息。
 
  具体到养生信息满天飞、谬误流传、不断损害民众健康和经济利益的情况,最该被批评的不是张悟本、刘太医以及让患者生吃泥鳅的《不生病的智慧》一书作者等言辞真假难辨的“大忽悠”们,而是体系庞大、职能全面的监管部门。刘弘章(刘太医)早在2008年11月,就已经被天津警方逮捕。2009年被提起公诉。在这起案件中,想必侦办机关已经清晰掌握了刘弘章其人行骗经过,试问有没有将具体情况通报其所著作出版商、属地新闻出版部门、全国各地文化部门?新闻出版和文化部门有没有按照出版物质量管理的规定,会同卫生部门、专业机构对出版《刘太医谈养生》、《病是自家生》、《是药三分毒》几本书进行审查?如果这一切都做过了的话,怎么还会有骗子大作全国继续热卖的荒谬现象?
 
  整起事件中,还反映出我国出版体制改革滞后的尴尬。许多名头上大名鼎鼎的正牌出版社,早已经失去了对文化市场和读者精神文化需求的洞察捕捉能力,凭借着体制庇护和牌照垄断,将相关部门严控的书号资源,轻率出售,为无良书商欺骗读者、消费者客观上提供了机会。这些出版社名下频频推出的“新书”,不是东拼西凑的中小学教辅,就是害人不浅的养生类指南,抑或为某些单位某些官员政绩贴金的软文大全,几乎没有任何社会价值。

   

  值得推究的是,在出版物质量管理等规定齐全的情况下,为骗人养生书大开方便之门的出版社、渠道商、经销机构缘何总能在一片质疑声中置身事外?我们希望,出版机构应当凭借对读者负责的精品意识和长期利益视角,推出经济和社会效益俱佳的好书。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