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国内医疗器械的变化分析 |
![]() |
最近十年,国内医疗器械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及区域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近几年国家从人才及资金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专业化协作和国际择优配套理念正被更多的生产企业所接受 。
一、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及区域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1、产业组织结构调整
20世纪80年代末,全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组织结构开始由原来的单一隶属系统的国有经济加集体经济的标准结构模式演变为开放的多种经济所有制聚合结构。
粗略统计,目前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具体构成为: 国有制企业(含国有资产占大头的股份制企业)占20%; 中外合资企业占20%; 个体或集体企业(含海外深造归国人士创办股份制企业和外资独资企业)占60%。
骨干企业重新排序,在高技术品种领域,新组建的股份制企业成为产业主力。如原有的全国三大医用电子国有制企业销声匿迹,代之而起的是一大批医用机电一体化新秀,这些新秀企业充满活力,生机勃勃,为医疗器械产业开创一个崭新局面。
2、区域结构调整
在区域结构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环渤海湾三大区域依靠本地区工业技术,科学技术人才,临床医学基础及政策性优势,成为医疗器械产业的三大产业聚集区。按2003年461家生产企业的不完全统计资料,三个区域的总产值之和及销售额之和均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
二、近几年国家从人才及资金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1、人才培养力度
目前国内有90多所高等院校设置了精密医疗仪器相关院系专业,按知名度排序靠前的几所国内大学都设有生物医学工程或精密医疗仪器专业,她们近十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十年中有相当数量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而成为本专业领域的技术骨干或学科带头人。
十年中还有相当数量出国深造后回国创业者,用其在国内国外学习或访问所得科学技术知识及实践经验,投身于医疗器械事业,从事医疗器械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其中有不少自立门户成立专业公司。
2、国家在资金投入上的支持
现代高科技医疗器械产品的开发研究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如在美国,对医疗器械的R&D投入/销售额的比率排在本国各行业的第二位,上个世纪末一直在10%左右。
近十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有关部门设立的多种类型科研或开发资助项目中,列入医疗器械相关课题明显增加,大大增强了支持力度。仅2002至2004年的短短三年中,国家利用国债资金投入30多个医疗器械项目,其投入总额就达到3亿元。
十年内,国家科技部门在广州、成都、北京、沈阳、深圳先后建立了五个国家级专业医疗器械领域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此外,一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继续不断投身医疗器械科研开发领域,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的医疗器械科研机构已达60多个。
三、专业化协作和国际择优配套理念正被更多的生产企业所接受
近十年,一些先进生产工艺技术及装备先后引进产业,不少生产厂家引进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电路的SMT技术及SMD贴片装备,机械制造中的程控机床,甚至是数控加工中心也已不只是出现在一两个企业。而更多的生产厂家已采用专业化协作和国际择优配套模式。
产业专业化协作和国际择优配套是一种从有利于提高并保证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的实际效果出发,充分发挥从设计、实验、开发、部件加工制造、整机组装调试、临床验证、市场销售到售后服务整个产品价值链的多元化优势所采取的新理念新措施。
近十年,业内一些高科技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本着保证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的原则,首先大胆由地区或国内配套合作发展为全球性的产品配套,在生产整机过程中,对产品的部件、组件、元器件本着保证产品质量和择优原则,变单一国内采购为国内外市场统一比较采购和协作配套,不论国内国外,谁的质量好、价格低就用谁的,摒弃了过去片面强调自力更生、盲目追求国产化率的不切实际的做法。
其实整机产品的元器件组件多国化,在家电行业已实践了很多年。正是国际间择优协作配套,才确保了产品性能和质量,降低了成本,赢得了用户,发展了本产业,也带动了医疗器械的上游产业。正是在这种趋势下,国内医疗器械专业的中场产业。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Cell:我国科学家利用人工智能驱动的策略实现了蛋白质的快速高效进化 (2025-07-29)
- 第四届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大会 (2025-07-29)
- 2025年7月Cell期刊精华 (2025-07-29)
- Cell:告别“单兵作战”!SPIDR技术开启“联合作战”新纪元,一次实验看清数十种RNA调控蛋白的“社交网络” (2025-07-29)
- Nature:中国学者开发基因编辑蚊子,有望终结疟疾传播 (2025-07-29)
- Science:利用人工智能揭示蛋白质稳定性规则,有望推进蛋白质工程变革 (2025-07-29)
- 屡获殊荣: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项目荣获《南方周末》2025年度ESG创新案例奖 (2025-07-28)
- 一滴血测早期食管癌!Adv Sci:新型生物芯片结合AI,9种囊泡蛋白助诊断准确率超90% (2025-07-28)
- Science:利用新开发的谱系追踪工具绘制肿瘤细胞的历史和位置,从而揭示其生长模式 (2025-07-28)
- Cell:新研究确定了世界上首个有望预防危及生命的HTLV-1病毒感染的新方法 (2025-07-28)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