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新闻 > 财政补贴能否根治过度医疗行为?

财政补贴能否根治过度医疗行为?

  一直以来,由于我国的医疗收费仍然延续了政府定价,治疗费等服务价格存在低估,导致医院存在着政策性亏损。北京8家综合医院核算结果表明,在2000多个医疗项目中,赢利项目占43%,亏损项目占57%。


  为了弥补亏损,不少医院选择了“以药养医”,开大药方、重复检查以实现创收增收,成为医院和医护人员的潜规则。


  近期,北京决定扩大公立医院亏损项目全额补贴试点。通过补贴亏损、推广临床路径、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等方式缓解百姓的就医负担:北京的医改方案意味着,卫生部门将通过补贴等方式减少医院多开检查单等过度医疗行为。


  北京市的医改思路,就是通过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来个釜底抽薪,让医院不再为亏损犯愁,自然也不用去琢磨那些补亏空的各种“妙法”了。


  政策的初衷是好的。“政策性失血”,由政府输血来救治,是对症下药。只是,财政输血并非免费午餐,输血要见实效,要有效率,恐怕需要更加细化医疗和更为系统的措施加以辅助。


  医疗卫生服务目前呈现市场化特点,医务人员收入与经济效益相挂钩。如果市场化的取向不发生变化,逐利的动机没有改变,医院很可能“吃了财政,再吃病人”,一边享受着财政补贴,一边继续开大药方、重复检查,从老百姓口袋里继续拿好处。


  为了避免吃了财政,再吃病人这种情况的出现,政府在补贴之前,必须算好成本账,即,清晰了解医院的真实成本和亏损情况。这是财政补贴的基础。


  北京市要求试点医院进行的政府主导下的医疗项目成本核算工作,正是这样的基础的算账工作。同时,应对医院的财政补贴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审计与监督机制,让医院的行为能够晒在阳光下,保证财政补贴“专款专用”。

 

  根本上说,医院医疗成本核算也好,财政补贴也罢,都必须基于一个前提:医疗机构必须改变目前的市场取向,回归其公益性。这既是深化医改的灵魂,也是各种医改措施能够切实发挥效用的根本所在。


  政府在财政补贴的同时,也要加强制度设计,对医生的医疗行为进行有效监督,避免过度医疗的发生。可以通过专业的第三方力量的介入,对医疗服务进行监督,将医疗服务价格水分挤干。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