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业新一轮景气拐点隐现 |
![]() |
政府陆续或即将出台深化治理商业贿赂、加强药品定价管理、新版GMP认证等系列政策,导致投资者对中国制药业的盈利趋势产生了较多争论。
我国政府对医疗保障体系筹资预算投入的大幅增加,以及由此形成的对药品潜在需求释放的激励效应,为制药业供给方提供了额外的新增需求空间,使得需求增长的速度显著超越产能扩张的速度,这是中国制药业于2006年发生景气周期转折的主要原因。然而,近一段时期,制药业产能扩张对新增需求的消耗速度加快,供求关系正向不利于供给方的方面演化,行业景气上行的压力日渐沉重。
我国政府近期或将出台的系列药品行政治理措施,对于制药业产能扩张消耗新增需求的影响值得关注。历史经验反映,类似措施的出台,通常会在短期内刺激产能扩张对新增需求的消耗速度,从而加速行业盈利景气边际拐点的出现进程。
从中长期看,政府治理措施对于提高行业准入壁垒、规范市场竞争秩序的积极效应将逐步显现,有助于促进供求关系的再平衡,从而推动制药业进入下一轮的景气上行区间。
行政治理是景气循环的前导
中国制药业市场化改革以来的发展历程,表现出典型的行业治乱循环:在医疗机构拥有高度的定价权和药品消费市场非均等化的背景下,供应方的同质竞争、产能过剩将逐步催化市场竞争压力,由此衍生的腐败、竞争扭曲等行业乱象也逐步凸显。当行业乱象严重威胁到药品质量与供应安全等情况时,政府必然会进行严厉的行政干预和行业整顿。通常,前期主要针对药品销售终端、流通环节与零售价格等领域出台严格的管制措施,例如规范流通环节秩序、降低药品零售价格等。由于医疗机构拥有更强的市场力量,因此类似管制措施的压力将更多地转嫁至制药业,从而削弱其盈利能力。其后,政府将试图通过收紧审批条件、严格监管标准的方式以提高准入壁垒、抑制厂商数量,从而对促进制药业供求关系的再平衡。在政府治理效用逐渐沉淀于供求结构演化进程的同时,制药业便又开始了新一轮螺旋式上升的治乱市场循环历程。
制药业对上轮行业治理效应的消化,以及行业盈利景气吸引新的进入者增多,市场供求关系逐渐向不利于供给方的方向演化。同时,2002~2003年允许药品的地方标准可上升为国家标准,向市场释放了大量的同质供应能力。因此,在SARS公共卫生事件刺激2003、2004年需求增速“大起大落”的催化下,制药业盈利景气越过拐点转入下行周期。于是,新一轮的行业治乱循环开始显现:2003年以后,市场竞争烈度激化,催生大面积的腐败、市场秩序混乱和重大药品安全事件。对此,以2006年3月卫生部开展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同年5月八部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整顿药品和医疗服务市场价格秩序的意见》以及同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全国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专项行动方案等为标志,中央政府开展了新一轮大约为期18个月的专项治理整顿行动。受此影响,制药业盈利景气于2006年落入2000年以来的周期底部。其后,随着政府增大对医保体系的预算投入推动需求释放,以及强化监管、抑制产能的行政治理成效的显现,行业供求关系出现了有利于供给方的再平衡,从而推动制药业市场盈利景气于2007年显著回升。
政府预算有限,需求增速将回落
经济因素是决定国家医疗卫生投入水平的主要因素。2000年以来,中国卫生总费用/GDP基本维持在4.6%~4.8%之间。2009年,全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约为4.73%。这一比例与全球中低收入国家的水平基本相当,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人均收入水平对于卫生投入规模的限制。在较长时期内,中国医疗卫生投入的整体规模仍将处于相当有限的水平。
制药业需求的快速释放,主要由于政府大幅增加对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预算补贴、提高医疗服务体系的社会共济水平从而形成了帕累托改进激励。2007年以来,以政府补助筹资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快速完成对目标人群的保障覆盖目标,其对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筹资金额的贡献率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政府财政的预算约束,也限制了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筹资超速增长的可持续性。尽管政府承诺于2009~2011年间投入8500亿元以促进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改革,并将其中较多比例用于补充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筹资预算,是提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风险分担与补偿水平的有效支撑,但是,这仍不足以支持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筹资金额继续维持2007~2009年之间的快速增长趋势。
中国药品需求的整体规模与成长速度,仍将回归于经济发展阶段和人均收入水平所决定的长期趋势。事实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9年度市场筹资金额的增速业已明显放缓,基本医保体系筹资总额的整体增速更加拟合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的增速,从而拉低了卫生总费用的同比增幅。
或重演产能过剩
盈利景气为制药业的产能扩张提供了财务支撑,从而刺激了厂商数量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多。今年5月,医药制造业企业个数为6852个,较2006年的5368个增加了近28%。2009年,医药制造业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462.57亿元,同比增幅超过同期制造业整体增速近11个百分点。
预计将于近期颁布的新修订的药品GMP,除新开办企业(车间)须取得认证外,其余企业应在2~3年内通过此次药品GMP修订认证,以WHO的GMP为指南,强调质量与流程管理。尽管本次认证投入预计低于98版GMP认证的资本性支出规模(SFDA预测需投入300亿~500亿元,远低于上一轮强制认证的1500亿元),且有3年缓冲期,但是,质量标准的提高和流程规范的严格,仍将显著推升制药企业的运营费用支出。
通过产能扩张摊薄资本性支出和运营支出压力,成为制药企业合乎逻辑、最为可能的竞争行为选择,并且已为上一轮GMP强制认证的历史所验证:为满足2004年6月底之前化学原料药和全部药品制剂在符合GMP的条件下生产的监管要求,制药业于2000年开始并于2003年集中对设备、厂房等进行符合GMP要求的改造,刺激了行业整体产能的大幅提高。因此,尽管GMP认证制度的推行淘汰了市场部分落后企业,但是产能扩张仍迅速推高了产能闲置率,从而成为2004年后市场竞争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一轮景气拐点隐现
制药业产能扩张对新增需求的消耗速度的迅速提高,产能与需求释放之间的时滞缺口日益缩小,行业景气上行趋势的承压日渐沉重。2009年末,医药制造业企业个数增速超过了企业户均营业收入的增速,反映出产能扩张的速度超过了需求增长的速度,企业的边际产出趋于衰减。历史数据显示,这一现象在历次景气拐点年份(2003年、2006年)均有出现,值得重视。
产能扩张带来的市场竞争压力也会通过应收账款的营运效率(渠道压货程度)得以反映。2008年以来,医药制造业应收账款的增速高于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速;2009年末,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回落4.63个百分点,而应收账款的增速仅回落1.17个百分点,从而显示市场竞争对于销售效率所构成的阻力增大。根据对A股上市公司(GICS制药、生物制药和生命科学)的统计,2009年应收账款合计226.33亿元、应收票据合计107.40亿元,两者总额同比提高了12个百分点。其中,应收账款同比增长5.72个百分点,应收票据同比增长28.03个百分点。同期,营业总收入与营业应收款(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增幅的差额为0.14个百分点,而2008年营业总收入与营业应收款增幅的差额为8.18个百分点。
政府陆续或即将出台深化治理商业贿赂、加强药品定价管理以及新版GMP认证等方面的系列政策,实际上是市场竞争压力激化催生行业乱象的背景下政府采取行业整顿措施的逻辑后果。这些系列措施作为新一轮行业治理的政策信号,或将重复制药业治乱循环作用于景气循环的轨迹,加速景气边际拐点的出现进程。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从免陪照料到智能医疗 粤病院立异服务加强医护协同效能 (2025-05-09)
- 投资超20亿元 罗氏制药在上海浦东新建临盆基地 (2025-05-09)
- 有前提的二级及以上综合病院要开设老年医学科 (2025-05-09)
- 海南自贸港扩展开放匆匆医药家当倒退 (2025-05-08)
- 黄果在上海、江苏等地调研推动医药家当数智化转型 (2025-05-07)
- 江西省医保医用耗材付出治理目次(2025年) (2025-05-07)
- 医疗东西成“银发族”安康礼单“新宠” (2025-05-06)
- 你想晓得的生养保险政策都在这里!一文读懂→ (2025-05-06)
- 海南推出“工信8+2”政策系统 加码支持生物医药高质量倒退 (2025-04-30)
- 药易购一季度净利腰斩,转型“虚火”难掩盈利困局 (2025-04-29)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