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特仑新戊酯领衔头孢菌素快速发展 |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自1970年以来国外发展最迅速、上市品种最多的一类抗生素。国内从1980年开始至今进行了两轮较大规模的开发研究,引进消化提高,至此已达到一定水准。
头孢特仑新戊酯片为口服的第三代广谱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它对链球菌属(粪链球菌除外)、肺炎链球菌等革兰阳性菌以及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杆菌、克雷伯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淋病奈瑟氏球菌等革兰阴性菌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尤其对头孢菌素敏感性低的沙雷菌属、吲哚阳性变形杆菌、肠杆菌属及柠檬酸菌属的抗菌活性明显。
1955年,英国人Newton从该菌的培养液中分离出抗生素。1962年,进一步分离出头孢菌素N、P和C三种具有活性的物质,同年证实确定了头孢菌素的化学结构。
其母核与青霉素相似,也具有β-内酰胺环,故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由于其抗菌活性低,在半合成青霉素的启发下,头孢母核7-ACA和7-ADCA的制备技术逐步成熟,有助于头孢类抗生素的进一步发展。
1990年以来,头孢菌素发展特别快,其工艺技术成熟。此外,测试仪器的发展加快了结构测定,并能迅速确定构效关系。临床应用快,加速发展了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甚至于近几年发展到第四代头孢菌素。
头孢菌素各有特点。第一代头孢菌素抗菌谱广,但对β-内酰胺酶不稳定;第二代头孢菌素抗生素比第一代扩大,抗菌活性比第一代强,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增强;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谱更广,对绿脓杆菌具有中等活性,对各种β-内酰胺酶都很稳定。
而头孢特仑新戊酯是第三代头孢菌素。它的药代动力学是在体内代谢成头孢特仑后,发挥抗菌活性。健康人饭后口服本品200mg时,抗菌活性成分头孢特仑在血液中达到很高的浓度,3小时达血药浓度峰值2.9μg/ml,半衰期为0.9小时。
头孢特仑吸收后在痰液、中耳液、扁桃体、上领窦粘膜、筛窦粘膜、尿道分泌物、子宫中均达到较高的浓度。头孢特仑新戊酯吸收后,在肠壁被酯酶代谢成为有抗菌活性的头孢特仑和三甲基醋酸。三甲基醋酸和肉毒碱结合后,以三甲基肉毒碱形式从尿中排泄。部分头孢特仑以活性形式经胆汁排泄,大部分经尿排泄,几乎不从乳汁中分泌。
头孢菌素的市场,合资企业的产品占35%左右,进口产品占25%左右,国内企业生产的药品不到40%。近十多年来,世界上主要跨国制药公司纷纷抢占中国市场。
制药企业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愿望开发新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其一是由于其抗菌谱广,杀菌力强,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高,毒副反应低,临床疗效好诸优点而为广大医师偏爱。其二是具有较高商业利润和临床意义。
头孢特仑新戊酯是由日本富山化学株式会社于90年代初开发上市的一种口服三代头孢菌素,其商品名为Tomirom,在日本市场销售的剂型有片剂(50mg和100mg两种规格)及颗粒剂(25mg和50mg两种规格)。2008年,SFDA批准山东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第三代头孢类新药(片剂):头孢特仑新戊酯片。
从国外发达国家的用药发展趋势来看,口服制剂将是临床用药的发展方向。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头孢抗生素绝大部分是注射用药,口服的仅5种,而第三代口服头孢抗生素仅头孢克肟与头孢特仑两种。
由于头孢克肟在我国已经大规模使用,临床耐药性增加,因此,头孢特仑新戊酯成了口服广谱抗菌素的最佳选择。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特仑新戊酯片对革兰氏阴性菌的作用较第二代头孢菌素更为优越,其抗菌谱比第二代有所扩大,对绿脓杆菌、沙雷氏杆菌、不动杆菌、消化球菌,以及部分脆弱拟杆菌有效。
对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耐药的一些阴性菌株,第三代头孢特仑新戊酯片常常有效。在临床应用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对头孢菌素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多中心临床评价,综合97篇临床报告和论著,共2160例各种感染的临床试验,绝大部分300mg-600mg/天,分3次给药,疗程7-14天。临床总有效率为81.2%,细菌总清除率为84.5%。
随着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产能的扩展,市场上涌现出越来越多抢人眼球的新品种。曾经有专家预言:“小头孢”将成为市场的当红“花旦”。而由以往市场发展趋势来看,小头孢的走红往往与其原料国产化是分不开的。
医药网新闻- 相关报道
-
- 恩凯赛药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加速推进NK细胞免疫产品管线 (2024-11-22)
- 天港医诺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pre-A+轮融资,加速推进创新免疫药物临床转化 (2024-11-22)
- 百雀羚增加禁用质料?上海药监局:查询拜访认定不存在违规行动 (2024-11-21)
- 山西1447所病院推行“查看测验成果互认” 累计惠及56.2余万人次 (2024-11-21)
- 2024医疗东西经济信息宣布会在上海召开 (2024-11-21)
- 喷射查看类立项指南出台 CT、磁共振、X光免费将执行新规! (2024-11-21)
- 遇见未来实验室,共探科技新纪元 2024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圆满收官! (2024-11-21)
- Nature:揭示导致人类非洲昏睡病的布氏锥虫战胜宿主免疫反应的新机制 (2024-11-21)
- JITC:增效免疫治疗策略+1!科学家首次揭示树突状细胞内源性PTPN22负向调节抗肿瘤免疫的机制 (2024-11-21)
- Brain Behav Immun:揭示机体炎症和抑郁症之间的神秘关联 (2024-11-21)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