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我国的中成药在欧盟市场仅有“一席之地”

我国的中成药在欧盟市场仅有“一席之地”

    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植物医药市场之一,约占世界植物药市场份额的40%,吸引了不少中药企业跃跃欲试。但7年间,中国还没有一家中药企业在欧盟成功注册,打破零纪录。面对欧盟设置的多条“高门槛”,能否有企业在最后阶段冲刺成功,依然是未知数。


    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刘张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药在欧盟注册申请日之前必须有超过30年的药用历史,在欧盟至少有15年的使用历史。由于大部分中药是以膳食添加剂、保健品等“身份”进入欧盟医药市场,所以,很多中药企业无法为某一种产品取得销售证明。目前能提供在欧盟有15年使用历史证明的中药大约只有100种。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采访者,按照欧盟的规定注册,单个中成药的注册成本约为100万元,而一家中药企业一般有多个品种,加上之后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等手续费和硬件投资,将是一大笔成本开支。 “这与国内大部分中药企业的医药市场业绩不相符合,加上近期中药材频频涨价,企业压力倍增。”医药行业分析师赵冰说。

 

    “长期以来,我国中成药往往因无法向外国人说明其成分和药理作用而被拒之门外,加上国内GMP尚未与国际接轨,使得企业在走出去中频遭壁垒。”郭凡礼说。上海中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推进部部长李积宗也表示,尽管我国对欧盟医药市场贸易出口份额低,此次“注册令”到期在短期内对国内中药市场影响有限,但医药企业在出海之路上却不乏种种挑战与压力。
 

    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也指出,中药企业除了要应对上述“硬指标”,还需面临和克服一些“软指标”,例如国际文化背景差异,当地居民对中药医疗效果的认可和接受程度等等。事实上,欧盟并不是我国中成药出口的主要市场,2010年我国对欧盟的中成药出口额约为1000万美元,占比仅有0.5%。然而,中药企业在欧盟市场遭遇的尴尬,却再次折射了中药企业及其产品在国际上处于弱势地位。


    “因为许多植物制品的功能具有多样性,既可以用作食品添加剂,也可被用于药品,具体哪些制品应被纳入何种渠道进行管理,一般由成员国根据有关法规个案认定,如果成员国认定该产品是药品,则该产品就不能以其他名义进行销售。”刘张林说。因此,中药在欧盟市场何去何从还有待观察。


    另外,部分专家建议国内医药企业加紧练好内功,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并认真研究和分析各国的历史文化、法律等,知己知彼。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欧盟法律规定未经注册的植物药制品在过渡期后将不能再以其他名义(如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等)在欧盟医药市场销售,但就目前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从欧盟相关部门了解到的情况看,欧盟尚未对其进行严格的定义和划分。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